中集车辆半挂车技术标准Q/CHVC001-2015半挂车技术标准2015-01-1发布 2015-01-1实施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部发布前言本标准规定了中集车辆集团生产的半挂车设计标准本标准由中集车辆集团技术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集车辆集团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中集车辆集团生产的半挂车产品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350-1998 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和代号Q/ZJV001-2008 车辆型号编制规则GB 4785-1998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11567.1-2001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GB 11567.2-2001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GB 9744-1997 载重汽车轮胎GB/T 2977-1997 载重汽车轮胎系列GB/T4606-2006 道路车辆半挂车牵引座50号牵引销的基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GB/T 4607-2006 道路车辆半挂车牵引座90号牵引销的基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GB/T 15088-94 汽车半挂车牵引座牵引销强度试验GB/T 5053.1-85 汽车与挂车之间24N型电连接器GB/T 5909-1995 载货汽车车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12534-19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GB/T12673-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GB/T12674-90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GB/T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GB 16897-1997 制动软管GB/T12677-90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GB/T12678-90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JB/T 4185-86 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JT 3137.2-89 半挂车牵引座通用技术条件JT 3139.2-89 挂车车轴通用技术条件JB/T 5943-1991 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JB/T 5994-1992 装配通用技术要求BQC/T 252-1998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 310- 1999 半挂车支承装置JT 3138.1-89 半挂车支承装置基本参数系列QC/T 486- 1999 汽车标牌GB 7063-94 汽车护轮板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TS/CTR/Q01-2004 中集车辆产品油漆标准GB 9417-88 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Q/ZJV002-2008 车辆识别代号(VIN)编制规则GB/T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3技术要求3.1半挂车应全部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3.2 半挂车的型号编写应符合Q/ZJV001-2008的规定。
3.2.1 半挂车的术语应符合GB/T 17350-1998的相关规定。
3.3 半挂车的技术要求应符合JB/T 4185-86中的相关规定。
3.4 半挂车安全设施要求应符合GB 7258-2004中的相关规定。
3.5 整车3.5.1 整车的外廓尺寸符合GB1589-2004的规定。
3.5.2 环境条件a) 环境温度:-40°C ~ +65.5°Cb) 相对湿度:95%3.5.3与牵引车连接互换性应符合JB/T 4185-86的规定。
3.5.4半挂车的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GB 4785-1998的规定。
3.5.5半挂车的制动系统应符合GB/T 12676-1999的规定;制动软管应符合GB 16897-1997的规定。
3.5.6半挂车的焊接性能除应符合JB/T 5943-1991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所有焊缝在焊接件边缘两端及拐角处均须留出8~10mm不焊(图样中另有规定的除外)。
焊接牵引销,必须先将牵引销预热至120°C,然后用CO2气体保护焊焊接。
施焊部位的油、锈应去除干净;禁止用火焰加热牵引销。
3.5.7半挂车与牵引车之间的电连接采用24N型电连接器,应符合GB7361-1987的规定。
3.5.8 半挂车与牵引车之间的制动管连接器应符合应符合GB7361-1987的规定。
3.6 车架3.6.1 车架变形控制要求a.车架单条纵向大梁上平面允许呈上凸拱形,单条纵向大梁最大拱度5-10mm,车架全长范围内供度8-12mm,严禁大梁下凹呈碗底形或波浪形。
b.纵向鹅颈梁为钢板组焊的工字梁,其上、下翼板平面度公差为1.5mm。
c.车架鹅颈梁上平面,平面度公差为3mm,其对车架大梁上平面的平行度公差3mm。
d.纵向鹅颈梁、大梁在任意截面上,上、下翼面对腹板的垂直度公差为1mm。
e.纵梁腹板的纵向直线度公差,在任意1000mm长度内为1.5mm,在全长上为其长度的千分之一。
f.纵梁中心距公差控制范围(-3,0)mmg.车架只允许冷校正。
3.6.2 牵引销3.6.2.1牵引座、牵引销的尺寸应符合GB/T 4606-2006的规定。
3.6.2.2 牵引销安装要求a. 牵引销与牵引板焊接尺寸及公差要求见下图:b.牵引销及牵引板焊接变形控制要求(见下图):牵引销中心与牵引板面(以牵引销为中心、482.6mm为半径的范围内)夹角在任意方向上不超过90°±1°;牵引板最大下凹量在距牵引销482.6mm范围内不大于6.35,并在距254mm范围内不大于3.05mm;牵引板在以牵引销为中心、965.2mm为直径的范围内最大上拱量不大于1.52mm;3.7 支承装置3.7.1半挂车的支承装置要求应符合QC/T 310- 1999及JT 3138.1-89的规定。
3.7.2支撑装置包括升降支腿总成(包含左、右支腿,传动管,摇把等)和支腿安装组件(包含支腿安装座、斜撑管、横撑管等)。
其作用是在牵引车与半挂车脱离后对半挂车起支撑作用,而在牵引车与半挂车连接后升降支腿能收起离开地面足够的高度,避免与地面碰撞。
支撑装置的安装要求如下:a.所有焊缝严格按本产品的焊接要求实施;b.左边支腿与右边支腿的传动轴应对中良好,传动管能自如套入两传动轴。
安装完成后,摇动摇把,应传动平稳,无偏载、卡滞现象;c.两升降支腿的支撑板底部到支腿传动管中心高度差不得超过5mm;d.升降支腿的摇把在不使用时应可靠固定,使其不会产生晃动和超出车架宽度;e.当第五轮处于水平状态时,升降支腿完全收起后,最低点离地面的距离不能小于320mm;当升降支腿伸长到使第五轮高度达到水平状态时,支腿还应有至少25mm的富余伸长量,见下图。
3.9 车轴与悬挂装置3.9.1 车轴与板簧的组装该部分内容是将板簧座、下托板、上盖板、U形螺栓(螺母)、钢板弹簧与车轴组装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部件总成进入整车装配线。
必须严格执行如下要求,先将板簧座和下托板与车轴焊接,焊接要求如下:a.用CO2气保焊焊接,焊丝直径1mm;b.图纸中规定禁焊的区域绝对不能施焊,包括任何形式的点焊;c.焊缝在零件的拐角处不能断开,需保持圆滑。
焊条走动到焊缝未端时要往回走动一点,以保证收尾处的焊缝饱满;d.焊接零件要保证温度在15℃以上,如果不满足要求,要对焊接区域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93℃;e.必须保证板簧座、下托板和车轴按图纸要求正确配合,不正确的配合将影响车轴的使用寿命;f.所有板簧座和下托板的的平行度为1mm。
a)板簧座、下托板与车轴焊接完成后,将钢板弹簧、上盖板通过U形螺栓与车轴固定。
U形螺栓螺母的拧紧力矩按供应商的要求进行。
为了方便定位,允许在未焊接前先将钢板弹簧、上盖板、板簧座、下托板用U形螺栓与车轴固定,但U形螺栓螺母不能完全拧紧,只能预紧,预紧力矩不能超过100 FT-LBS,U形螺栓螺母的拧紧必须在焊接完成后进行。
各悬挂配件相对于钢板弹簧纵向中心面的对称度公差为1mm。
3.9.2 悬挂支架与车架的焊接该部分的安装要求如下(以FUWA三轴为例,两轴类似):a.支架间的距离以两支架中心线距离为准,其距离不超过图纸标注尺寸±1.5mm;b.第一中支架的定位由通过平衡梁销孔的芯轴进行,芯轴中心刻度线与车架中心线对零,两端到牵引销中心距离差|A-B|不大于3mm;第二中支架通过第一中支架进行定位;c.前后支架的定位可以参考上图方案进行:一是利用芯轴代替前后支架连接管对前(后)支架进行定位;二是通过中支架芯轴的摆杆前后摆动对前(后)支架进行定位,要求摆杆外侧与中支架外侧壁接触,前(后)支架外侧壁与摆杆接触;d.左边支架与右边对应支架相比超前或缩后的距离不能大于1.5mm;e.所有支架放置在纵梁底面上不能有翘起或倾斜的现象;f.各支架的位置调校完毕后先夹紧或点焊固定,再次校核准确后按图纸要求进行施焊;g.用CO2气保焊焊接,焊丝直径1mm;h.支架加强板的厚度不小于5mm。
3.9.3 车轴---板簧组件与悬挂支架的组装该部分内容是将已组装好的车轴----板簧组件与焊好在车架上的悬挂支架装配,主要是对螺纹拧紧力矩的要求,各螺纹要按供应商提供的的拧紧力矩拧紧。
3.9.4 车轴轴线的校直该部分内容在车辆调试阶段进行。
车轴轴线的校直效果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车辆的行驶性能,不适当的校直将会大大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
车轴轴线的校直按如下步骤进行:a.车辆以空载状态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将车辆向前、向后沿直线移动几次并确保最后一次朝前,以保证需要调整的相关部位没有处于咬死状态;b.释放车辆的刹车,包括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c.保证悬挂中支架的摇臂处于水平状态,并且钢板弹簧和相应的滑板接触良好;保证车轴纵向中心线与车辆纵向中心线的偏差不超过6mm;d.通过拧动可调拉杆的连接螺杆来前后移动前轴的位置,使到Max |A- B |=3mm,见下图;这个步骤中要先使车轴向后移动超过预定位置,然后使车轴向前到达预定位置,这样做目的是使相关部件处于受拉的状态;e.前轴调整完成后,用同样的方法调整后轴,使到Max |C- D |=3mm,见下图;f.所有调整完成之后,拧紧可调拉杆的锁紧螺母,拧紧力矩按按供应商的要求进行。
3.10 制动系统3.10.1本产品采用双管路ABS气制动系统,系统包括以下两部分:①气路部分:包括各种气管、接头、贮气筒、气阀和制动气室;②制动部分:主要是指车轴上的制动元件,包括制动鼓、制动蹄、制动间隙调整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