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教学材料:人教版
授课时间:约67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一.课程目标: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概念,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了解最二次根式的要概念。

3.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计算。

4.了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实行简单四则运算。

5.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探索过程,知道这两个定理的联系和区别,能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重要意义,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时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4.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成就的介绍,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交流,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使用它们实行证明和计算。

3.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等线之间的距离。

4.探索并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5.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水平。

6.通过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相关问题的证明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水平。

7.通过度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概念之间的联系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表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以探索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前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函数模型表示变量之间的单制对应关系,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际,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和图像法),能结合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和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它们的表达式,会画它们的图像,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增减变化,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5.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等内容的理解,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6、实行探究性课题学习,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升综合使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加权平均数,能选拔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实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教学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认真讲解方法概念,深入分析思维模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这些习惯包括:
(1)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
(2)预习的习惯;
(3)认真看改后的作业并即时更正的习惯;
(4)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5)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6)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3.增强课后总结和对学生的课后辅导。

认真总结每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深入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耐心辅导存有问题的学生。

4.搞好单元测式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有的问题,即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有的困惑。

(二)、学习方法
1、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发现学习的方式。

2、采用多媒体,以调动学生感观的学习方式。

3、多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4、注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的学习方法。

四、课堂评价:
(一)评价指标
1、学生的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学习活动水准(发言、倾听、展示)。

2、学案课前预习、课中使用、课后整理、错题总结。

3、单元测试、期末测试。

(二)评价方式
1、学习态度
2、学案使用情况
3、单元测试
4、期末测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