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孝道的演变及其对如今社会的意义09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班35号靳潇飒内容摘要: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中国的孝悌思想在原始社会文字初始时就已萌发,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儒家的完善推广以后,孝道观念开始变得理论化和系统化。
《孝经》自汉代以后开始成为历朝统治者都大力推崇的对象,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开始广为流传。
虽然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对如今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其中有很多宝贵的养老敬老思想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
关键词:孝道、孝经、尊老敬老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孝的文化,而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可以讲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1。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
黑格尔认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2”这说明,孝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而且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道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世上至大莫如“孝”字,“孝”字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由此可见孝应该出现于汉字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孝道思想在汉字初始时期便已经萌发了。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许慎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3”因此,根据“孝”字字义综合分析,大抵远古时代“孝”的含义是:亲老,子女养之;亲病,子女待之;亲死,子女葬之。
这也说明了在原始社会初、中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都处于最低级阶段,因此孝的义涵与行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165页,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版;3许慎:《说文解字》,转引自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第3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孝方式无疑也是最简单质朴的。
而到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孝道思想便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周人注重报本反始、慎终追远和继志述事,他们经历周初以来艰难的创业过程后,知道天命无常,因此一方面报答天恩而敬天行孝,另一方面则力尽人事而禘祖行孝。
西周时期对先祖的孝道主要表现在宗庙祭祀上。
《礼记·中庸》云:“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无论大小宗族,均可以建有宗庙以享祀先祖。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使得孝道趋于动摇。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亲亲”、“尊尊”,这正是孝道的实质,而春秋战国时代君不君、臣不臣、违礼而行的做法表明以等级制为精髓的周礼开始受到冲击,那就自然而然地波及到了孝道。
但是由于时局的变化,百家争鸣中也对孝道展开了讨论,由此也得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
道、法两家在某种意义上均是反对孝道的,老子认为孝是文明社会中因“六亲不和”才产生的虚伪的束缚自然人性的东西,韩非子也在《韩非子·忠孝》中提到“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4”,把天下乱的原因归咎于孝悌之道。
而与道法两家相反的是,儒墨两家不仅推崇孝道,而且还把孝悌的思想进一步地向前推进、完善和发展。
墨子提倡“孝、利亲”观念,强调物质上奉养父母的重要性,然而其所提倡的孝道却过于重视物质之利,因此与儒家相比就显得狭小的多了。
真正将孝悌之义发扬光大的,当属儒家了。
孔子从人性出发,以家庭为单位,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提出了“仁”的思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可他又将“孝”作为“仁”之本,可见其对“孝”的推崇。
孔子十分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提倡在父母跟前尽孝,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5”;提倡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最主要的,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体现对父母活着的孝养之心。
孔子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
其后世的传人曾子则将孔子的孝道观念继续发扬光大,从理性的高度认为“孝”是人类道德之源,并把“孝”的内容个体化。
他说“孝4韩非子:《韩非子·忠孝》,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5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里仁》,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子之亲,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6”,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对孔子、曾子的“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孟子把孔子、曾子所提倡的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爱推及他人,明显带有博爱思想。
总而言之,经历代儒家大师的不断完善以后, “孝”观念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其主要成果是《孝经》,其产生标志着“孝”文化的形成。
此后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其思想全面完备,把孝之地位与作用推至极致,成为儒家极其重要的经典。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中提到,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7由此可见,《孝经》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孝道思想得以真正的成型。
二孝道思想在后世的发展演变《孝经》的内容决定了其在后世中国特殊的历史地位,因为其不但讲孝,而且讲忠,因此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亲睐。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
从汉惠帝开始,凡民能养父母、着力耕耘者,皆可以担任国家的下层官吏,这是“孝道”政治化的开始。
汉代皇帝巡幸各地,常有表彰孝悌的事情。
汉惠帝以后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
由此可见,孝的思想渗透到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汉代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
《孝经》自然也被汉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其在汉文帝时期已置博士,武帝又置五经博士。
由此可见对其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较频繁,虽然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对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孝的冲击并不大,孝文化并未因战乱而遭受破坏。
反而“孝”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鼓吹和宣扬,统治者也重视研究《孝经》和传播“孝”,如历代帝王纷纷为《孝经》作注,像晋元帝《孝经传》、晋孝武帝《总明管孝敬讲义》等6孟子:《孟子·万章篇上》,《论语·里仁》,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7王宗昱:《儒礼经典选读》(M),第10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等8。
孝从此成为一种统治国家的权术,封建统治者从方方面面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孝也成了他们禁锢人民思想、麻痹人民的意识法宝,他们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例与行孝的“楷模”,如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唐媳乳母”、“卧冰求鲤”9等故事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
唐宋元明清以后,孝悌之义慢慢地便“移孝于忠”,从而使得孝文化走向极致。
此时的孝则被更多地解释为“忠君尊王”。
统治者更加强调“臣忠”和“子孝”,而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提出了“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愚忠愚孝的绝对化的原则。
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这“二十四孝”的故事也最终成形,这既是孝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孝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但这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孝文化已经走向极端化、专制化、神秘化、愚昧化10。
孝文化到宋明时代已经走向极致,被融入了政治运行的系统。
三传统孝道对当今的意义时代在前进,那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孝经》和品评“二十四孝图”,自然觉得它有许多陈腐的地方,但是《孝经》所讲的内容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思想和内容在今天依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例如,《孝经·丧亲章》说到,对父母要“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孝经·谏诤章》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11”,这在当下都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不争的社会现实,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老年人口比例短暂下降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在80年代上升至5%,其后这一比例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到今天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中8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第910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9赵禄祥:《国史镜鉴(第四卷)》(M),90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10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第90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11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第910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国总人口的11%(国家统计局,2002)。
而且这个趋势目前仍在继续,老年人口的比例还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19.7%。
12在这个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时代和国度,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当代年轻人对于尊老敬老和善事父母的观念越来越淡薄,这就使得如今重提和重视养老敬老的思想和观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再回看我们老祖宗造“孝”字的本意“善事父母”上来说,这就值得我们当代大多数年轻人去回看“二十四孝”和重读《孝经》。
因此,中国发展了几千年之久的孝道虽然在某些意义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思想魅力,但却也绝非空谈。
因此,我们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当代,为现代社会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挑战。
参考文献:【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3】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4】王宗昱:《儒礼经典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5】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6】赵禄祥:《国史镜鉴(第四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版;【8】葛晓萍、李澍卿、袁丙澍:《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91,刊于《河北学刊》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9】李岩:《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尊老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