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高二年级本试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和答题卡非答题区域上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符瑞,或称之为‚祥瑞‛‚瑞应‛‚祯祥‛‚符应‛‚嘉瑞‛‚嘉祥‛等,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
殷周之际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符瑞文化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礼制、文学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瑞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
首先,符瑞文化具有政治建构功能。
符瑞文化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天命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较为普遍的思想信仰与观念是:王权嬗替乃天道必然,一切政权的更迭皆由乎天命,取乎天道。
然而,‚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天命又需要借助符瑞现象来显示。
因此,符瑞实际上起着昭示天命、彰显德行的重要作用。
正如沈约所说:‚夫龙飞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
‛其次,符瑞文化具有政治评价功能。
符瑞不仅是王者承天受命的天意灵征,更是王者圣德充溢的天意嘉奖。
符瑞文化构建了统治阶级自我肯定、自我宣扬和自我美化的评价机制,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
最后,符瑞文化具有政治调节功能。
符瑞显现促使统治阶层调整统治策略:或改元以应天瑞,或立祠设祭,以合符应,或赏赐功臣、大赦天下以收揽人心。
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强了统治阶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别具特色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符瑞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或宗教意识的一部分,强化君权天授的政治观念,具有巨大的道德作用,同时也具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
尤其是随着谶纬神学的盛行,符瑞文化中德行因素得到凸显和泛化,不仅是统治者的为政之德,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也都与符瑞相关涉。
《孝经左契》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凤凰巢。
‛《瑞应图》曰:‚王者仁义,则紫脱见。
‛《礼稽命征》曰:‚王者制礼作乐,得天心,则景星见。
‛这些文献中,孝悌、仁义和礼乐等德行范畴都被包括进去。
凡恪守德行规范,天便降下符瑞,否则就降之以灾异。
这种思想信仰的内在逻辑是‚以类相召‛的‚天人感应‛观念。
实际上是‚善恶报应‛思想的反映,是对中国古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类思想的继承和提升。
在符瑞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学创作‚用瑞‛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用瑞‛是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援引符瑞或直接以符瑞为述写对象。
‚用瑞‛是文学与符瑞文化关联的重要形式。
文学创作‚用瑞‛含有颂美时政、粉饰太平的政治目的。
文学创作‚用瑞‛的普遍性,既表征符瑞文化在此时期的流行,又表明文学文本、颂美主题与符瑞所具备的颂美功功能相契合。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旦文学创作较多地关注政治,服务王权、歌颂帝德,符瑞文化潜在的颂扬功能便会被激起。
(选自2017年8月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符瑞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也是对王者盛德的天意嘉奖。
B.符瑞文化能够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天命依据,这正体现出它的政治建构功能。
C.符瑞文化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其德行因素随着谶纬神学盛行得到凸显和泛化。
D.符瑞具有颂美功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符瑞文化潜在的颂扬功能常常会被激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主旨明确,主要阐述殷周之后符瑞文化对中国古代众多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B.《孝经左契》《瑞应图》等例子,证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与符瑞相关。
C.第④段通过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用瑞”现象,阐述了符瑞文化与文学的相互作用。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深入,从政治、宗教、文学三个角度论述符瑞文化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符瑞文化实现了天命征兆与王权德行的完美契合,论证了古代王权政治的合法性。
B.文学创作“用瑞”美时政、粉饰太平,“用瑞”越普遍说明符瑞文化在当时越流行。
C.武则天在位21年用了18个年号,这是她统治策略和符瑞文化政治调节功能的体现。
D.《窦娥冤》中“六月飞雪”这一情节与符瑞文化劝善惩思的思想有不同的内在逻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你要好好爱自己毕淑敏你要好好爱自己。
这话来自一句叮嘱。
最早向我们说起它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师友……他们也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冷了要添衣,热了要洗脸;不要熬夜,不要一忙就忘了吃饭;要和大家伙儿搞好关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早睡早起……如果从来没有人对你说起过这些絮絮叨叨啰啰嗦嗦的话,那你的童年和少年加上青年时期,孤寂荒凉。
你未曾被人捧在手心,极少承接过温情。
不过,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要紧的是——你要自己对自己说这句话——你要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自己,是简单朴素的常识。
可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懂得能够记住能够做到呢?放眼四周,谬爱种种。
有人年轻时不顾死活拼命挣钱,预约给自己年老的时候可以肆意享乐,他们以为这就是爱自己。
有人以为让罕见的山珍野味把肚腹撑得两眼翻白,这就是爱自己了。
有人以为把身体安置在一个庞大的屋舍内,再用很多名牌将自己掩埋,这就是爱自己了。
有人以为把自己的腿最大限度地闲置起来,抵达任何一个地方都由汽油和钢铁代步,这就是爱自己了。
有人以为让面容在层层化妆品的粉饰下,显出不合时宜的嫩相。
严重者不惜刀兵相见大胆斧正自我,甚至可以将腿骨敲断以求延展下肢增加身高,就是狠狠地爱自己了。
有人以为让嘴巴说言不由衷之话,让表情肌做不是发自内心的谄媚之态,让双膝弯曲,让目光羞于见人,这都是爱自己。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以上诸等,皆是对不起自己,害了自己。
我们的爱要想持之以恒,先要明白自己究竟是谁。
最明确的结论是——自己首先是一个身体。
千百万年进化的水流,将身体打磨成健全而温润的宝石。
大脑的功用是思考,而不是他人任意抛洒塑料袋的垃圾场;凡事用自己的脑袋想一想,做出最合乎理性的决定,这就是对自己的脑袋好。
眼睛要看洁净美好之物,看出潜在的危险找到安全方向;眼睛还有小小的癖好,爱看草木的绿色和天空的湛蓝,爱看书本和笑靥;满足它的愿望,非礼勿视,这就是对眼睛好。
鼻子希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闻到花香,不喜欢密不通风的腐朽之气和穹顶之下皆是雾霾,让它远离这样的环境,才是对鼻子的爱惜。
嘴巴希望讲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话,摄入到富有营养的本色食品,而不是混杂三聚氰胺和地沟油的伪劣食物,不说口是心非的谗言。
双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不是扒窃抢劫和杀戮,这就是手的幸运了。
我们的脏腑希望它能劳逸结合,不要总是爆满,不要连轴转,不要被塞进太多赘物,不要无端地损耗它们的能量。
脊骨希望自己能够庄严地挺直,快乐向前;这不但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一个卑躬屈膝的人,谈不上尊严;而没有尊严的人,不会好好对待自己,因为他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只是蝼蚁之物。
我们的肩膀,希望能担负一定的担子。
不要太轻,那样就失去了肩负的责任;也不能太重,超过了负荷,肩周就会发炎。
双脚,希望坚稳地站立在大地之上;那种为了显示自己比实际高度更高的内外增高鞋,骨子里是虐待双脚的刑具。
我们的皮肤,希望能顺畅地呼吸,而不是被厚厚的脂粉糊满,戴一张石灰盔甲。
我们的头发,希望按照它的本来面目,风中舒展。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黄就是黄;而不是像鸡毛掸子似的五颜六色,被反复弯曲和拉直,好像它是多变的小人。
我惊叹人体的奥秘,身体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遵循颇有深意的蓝图构建起来并完整地传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断不会心细如发地爱别人。
爱己爱人都是一种能量,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感知和模仿,通过领悟和学习,才慢慢积聚起来,直至蔚然成风。
所有人的身体,都理应洁净而温暖。
在身体里,还有无比尊贵的主宰,那就是我们的灵魂。
爱惜灵魂,是好好爱自己的最高阶段。
我相信在美好的身体里,一定安住着同样精彩的灵魂。
它是人类最优秀的价值观之总和,是我们瞭望世界的支点。
它凝聚了人类所信仰所尊崇所畏惧和所仰视的一切,在肉体之上,放射明亮光芒,穿透风雨迷蒙照耀着引导着我们。
如果这一世,你能爱惜身体珍重灵魂,那么从这个港口出发,你会成为一个身心平和的幸福小舟,一步步安然向前,驶入珍爱他人珍爱万物珍爱世界的宽广大海。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如果从来没有人嘱咐你“要好好爱自己”,那么你就从来没有被人捧在手心,没有承接过温情。
B.文章以要自爱、谬爱、如何爱、升华爱为线索,向读者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以及博爱的情怀。
C.作者认为,也许爱我们的人会一再叮嘱我们“要好好爱自己”,但懂得“自爱”更重要。
D.文章多使用干脆利落的短句,节奏明快,读来如同亲朋邻里说话一样,亲切、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5.文章标题是“你要好好爱自己”,却写了种种“谬爱”的表现,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5分)6.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好好爱自己”内涵的理解。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
然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
如此规模,‚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
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丛书15年350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大家对‚经典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材料二: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赵汀阳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