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先说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吧,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

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

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

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升级换代的“狄德罗效应”2004-09-02 08:49:57 来源:南方日报王宁今天,人们在装修房子时,往往会将与装修格调不合的旧家具处理掉在今天的城市消费生活中,市民们越来越注重各种消费品之间的搭配是否和谐和统一。

例如,在服饰消费中,人们开始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

在家居生活中,人们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装修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

每当人们搬进新装修好的房子的时候,原来的那些旧家具,如果与住房装修格调不合,常常不是拿来送人,就是当垃圾处理掉。

(国外的学者把这一类消费文化现象,叫做“狄德罗效应”)。

之所以这么叫,是源于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的一个典故。

狄德罗在一篇题为《后悔丢弃了我的旧长袍》的文章中讲述了他经历的一个故事。

一位朋友送了一件新长袍给狄德罗,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并很快将旧的长袍丢弃了。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书房里的办公桌跟这件新长袍不协调,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换成与新长袍相搭配的新办公桌。

后来,他又发现挂在墙上的花毯与办公桌不配套,也将其更换了。

再后来,他又发觉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摆设都显得与房间不协调,便都一一更换了。

这一系列大更换,都是源于那件新长袍。

因此,狄德罗便后悔丢弃了旧长袍。

麦克莱肯认为这一个案具有典型意义,集中揭示了消费品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文化现象,并借用狄德罗的名义,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狄德罗效应”或“狄德罗统一”。

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物品往往以一个体系而出现,而不是以单个的孤立形态而出现,因为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物品的组合。

显然,物品之间有一个如何组合的问题。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物品的组合逻辑是不同的。

我们的消费生活,先后经历了从物的“功能组合逻辑”、到“系统组合逻辑”、再到“格调组合逻辑”的升级换代。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消费品的短缺,也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中国居民的消费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还不明显。

当时人们所考虑的,主要是如何解决物品短缺问题,而不是物品之间的协调统一问题。

那么,是不是当时的物品之间就没有组合的问题呢?也有,但主要是物品之间的“功能组合”。

所谓功能组合,指的是物品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

例如,要完成坐在一起吃饭的功能,我们不但需要桌子,而且需要椅子。

同样道理,有了沙发,也要有茶几;有了茶壶,也要有茶杯;有了铁锅,也要有锅勺。

它们之间的搭配,就遵循了功能组合逻辑。

事实上,由于当时消费品的短缺问题,即便是物品的这种功能组合,在当时也常常难以完全实现。

例如,许多平房连卫生间都没有,居民必须到外头使用公共卫生间。

它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后才逐步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消费品功能组合的实现,人们的消费生活进入了“系统组合”的时代。

所谓系统组合,指的是与某种生活水平相一致的、满足各方面需求的消费品之间的配套组合。

在这里,人们的消费需求之间构成一个系统,满足这些需求的消费品之间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果其中某个物品缺失,就会导致生活水平的缺损和消费心理缺憾。

例如,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家电热”,就遵循了这种系统组合逻辑。

人们买了电视机,也同样想要有电冰箱。

有了这两样,还觉得没有洗衣机也不行。

这“三大件”之间尽管不构成功能组合,却体现了系统组合,因为家用电器之间构成了代表某种生活方式的系统;缺了一样,生活方式就有缺口。

弥补这种缺口,便成为当时人们消费的主要动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品的功能组合和系统组合的先后实现,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物品之间的“格调组合”。

所谓格调组合,指的是各种具有功能和系统组合关系的消费品之间按照某种品位标准而进行的组合。

格调组合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鉴赏风格组合,它涉及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和偏好,包括审美观念、主观情趣、修养和品位。

二是品牌风格组合,它指追求具有统一风格和档次的品牌商品的组合(如宝马汽车配劳力士手表)。

通过格调组合,物质产品的消费不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而且也满足我们精神需要(如审美情趣的表现和满足)和社会需要(个性和地位的显现)。

物品的格调组合体现在物品之间,就是那些可以感觉到的风格和氛围的和谐一致。

如统一的色调(如淡色家具)、统一的款式(如简洁的家具)、统一的质料(如木质家具)和统一的品牌风格(如名牌家具)等等。

但是,不同的人,其格调是不一样的,因为格调总是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显然,格调具有阶层的特征,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阶层区分”的作用(布迪厄)。

可以说,中国各个不同阶层、角色和群体的消费者,已经在消费品的组合逻辑和组合风格上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而某些精英消费群体,则开始借用格调来表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地位、品位和认同。

总之,物与物的组合,不再仅仅遵循功能和系统的逻辑,而且也遵循格调的逻辑,并以此作为自我认同的写照。

换句话说,中国人的消费生活,进入了“主题化生存时代”,因为每个阶层和群体的阶层格调和自我认同,构成了消费品得以组合在一起的主题。

狄德罗开放分类:思想家、文学家D.狄德罗(公元1713年~公元1784年)Diderot,Denis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生平和著述D.狄德罗生于郎格里。

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他精通意、英等几国文字,以译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

狄德罗在主编《百科全书》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百科全书的思想,促使他坚定地献身于《百科全书》的事业。

狄德罗除主编《百科全书》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怀疑者漫步》、《论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宿命论者让·雅克和他的主人》、《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绘画论》、《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关系”的美学思想。

哲学思想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

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

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

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

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

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

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

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

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

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美学思想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

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

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

“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

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

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

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