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方案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方案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前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沿海滩涂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7256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82.4%。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南中国沿海濒危鸟类的一个重要栖息繁衍地,也是往返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必经停歇地。

2002年1月,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2006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

同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做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受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委托, 编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

编制小组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在掌握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红树林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2010年)、《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2006-2015)》等,对自然保护区示范项目进行了全面且科学的分析,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7]275号的要求最终形成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文本。

由于时间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保护区实施方案项目组2010.03目录第一章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1)1.1位置与功能区划 (1)1.2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 (2)1.3资源现状 (2)1.4管理机构 (3)1.5基础设施 (3)1.6土地权属与利用状况 (4)1.7社区 (4)第二章自然保护区评价 (5)2.1保护价值评价 (5)2.2保护管理评价 (6)第三章威胁、限制与问题分析 (11)3.1保护威胁分析 (11)3.2管理限制分析 (12)3.3对策与解决方案 (15)第四章保护与建设目标 (18)4.1基准目标 (18)4.2关键目标 (20)第五章建设领域与项目 (21)5.1组织管理 (21)5.2土地管理 (24)5.3行政执法 (25)5.4保护管理 (29)5.5宣传教育领域 (46)5.6基础设施 (53)5.7社区发展 (57)5.8资源利用 (60)5.9生态旅游 (62)5.10科学研究 (65)第六章实施安排 (68)第七章经费测算 (70)7.1基本建设投资 (70)7.2专项经费 (75)第八章组织管理与考核监督 (78)8.1组织领导 (78)8.2技术支撑 (78)8.3考核与监督 (79)第九章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82)9.1政策保障 (82)9.2组织保障 (84)9.3资金保障 (84)9.4人才保证 (85)9.5管理保证 (86)附件1:《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专家评审意见 (88)附图: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第一章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1.1 位置与功能区划1.1.1地理位置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沿海滩涂,呈带状分布,总面积20278.8 公顷。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1′20″~110°30′19″,北纬20°14′06″~21°34′15″。

1.1.2 功能区划●核心区核心区主要集中在廉江市高桥德耀、遂溪县北潭、麻章太平镇等海域。

经统计,核心区面积共有6613.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6%。

突出特征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均为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红树林种类多、生长茂盛且集中连片,是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精华所在。

区内没有居民点,人为干扰极少。

●缓冲区缓冲区面积1712.0 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5%。

区内除沿海滩涂外还分布有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更新的有林地,林分质量低,树种较单纯,分布较分散,生态功能较脆弱。

区内无居民点。

●实验区实验区范围包括现有苗圃用地、红树林修复与重建地和生态旅游用地,主要包括苗圃地、试验性林地和未生长有红树林的滩涂(除核心区、缓冲区外的滩涂)。

该区面积为11953.8 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8.9%。

实验区的主要功能是人工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开展科学实验,培育红树苗木,开展森林旅游、多种经营和教学实习活动。

1.2 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1.2.1 历史沿革1990年建立了湛江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00 公顷。

范围仅限于廉江高桥、车板两镇滩涂红树林,管理站设在廉江市高桥镇。

1995年初,湛江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扩大广东湛江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的要求,将原设在廉江市高桥的红树林保护区范围扩大到整个湛江市沿海主要红树林湿地滩涂,面积20278.8 公顷,将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设在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1997年12月经国务院(国函[1997]109号)文批准建立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2 法律地位依据国务院(国函[1997]109号)文件和广东省编委(粤编办[2002]169号)文,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处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直属广东省林业局,为独立的法人单位。

1.3 资源现状1.3.1资源现状据调查,湛江红树林区系与亚洲东南部其它地区类似,同属于东方类群。

分布红树林植物种类有15科24种,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面积最多的一个地区。

1.3.2鸟类资源据调查,广东湛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记录到的鸟类194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鸟类25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名录34种,国家“三有”保护名录149种,中日候鸟条约81种,中澳候鸟条约36种,中美候鸟条约51种。

近两年保护区均记录到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

1.3.3 海生及林内动物类资源据调查,雷州半岛红树林区有贝类41科76属130种,有鱼类15目60科100属139种。

贝类以帘蛤科种类最多,达20种;发现我国大陆沿海为首次记录的有皱肋文蛤、绿螂、鼬耳螺3种。

鱼类以鲈形目占绝对优势,有27科49属65种。

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中贝类有28种、鱼类有32种。

1.4管理机构根据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的函》(粤机编办[2002]169号)和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关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机构等有关问题的批复》(粤保护区办[2005]83号)确定组织机构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由广东省林业局直接管理。

管理局内部下设办公室、科研宣教科、资源管理科、可持续利用科4职能科室;下辖5个保护管理站。

自然保护区实行管理局——保护管理站——管护点三级管理体系。

依据粤机编办[2002]169号《关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的函》确定全局定编为28人。

人员编制隶属关系分配见表1-1。

表1-1 自然保护区人员编制表1.5 基础设施已建有管理局办公楼、红树林宣教中心、专家楼和基层管理站,总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机井3口,修通巡护道路15公里。

配备了一批办公和通讯设施。

现已完成20个区碑、350条界桩。

1.6 土地权属与利用状况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总面积为20278.8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6992.1公顷,占83.79%;非林地3286.7公顷,占16.21%。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为35.4%。

保护区土地资源均属国家所有,主要包括16992.1公顷林业用地和3286.7 公顷潮间带滩涂。

其中高桥核心区1133 公顷的有林地已领取林权证,保护区范围内其他工地也已由当地县(区)政府发文确认划界范围。

1.7 社区1.7.1 人口及其结构据2006年统计,自然保护区周边有红树林分布的乡镇总人口409.68万人,人口密度为328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323.77万人,渔业人口为85.91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9.04%和5.88%,自然保护区涉及的居民均为汉族,集中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居民。

1.7.2 产业发展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区乡镇居民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渔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

当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芝麻、番薯等。

1.7.3 交通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的湛江市地理位置较优越,是广东省西南部的一座花园式生态港湾城市,陆、空、水交通非常方便。

广三、渝湛两条高速公路在湛江境内交汇;黎湛及粤海铁路与全国铁路联网;湛江港是我国大陆特别是大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欧洲、大洋州、非洲航程最短和地理条件最好的优良进出口岸。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评价2.1 保护价值评价2.1.1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特征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其保护对象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括红树林资源、邻近滩涂和栖息于林内的野生动物等。

它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分布最集中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2.1.2 建立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与作用建立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有效保护我国珍贵的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能有效遏制红树林及其相关栖息地的丧失;有效地避免当地鱼类和贝蚌类资源的减少;能有效地为受威胁鸟种提供栖息地(其中的25种鸟类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能为迁徙鸟类提供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还能为环境教育提供生动的场所等。

2.1.3典型的自然价值●自然性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绝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

●典型性和代表性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区内的红树林代表亚热带的类型,是我国乃至世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同时,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面积约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是我国大陆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敏感性红树林和潮间带滩涂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界面,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如果遭受较为剧烈的环境因素变化和人为的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则很难重新恢复。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紧邻经济活动频繁地区,不仅台风等自然因子会对保护区的红树林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人为活动较为频繁,过度捕捞也使红树林生态系统显得极为脆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