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文化的追溯
关于青铜时代的文化
青铜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我们称之为青铜文化,是特指青铜时代形成的文化的总和。
春秋末期,中国冶铁技术有了很大突破,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至秦汉时期,在武器、农具方面,钢铁逐渐取代了青铜。
青铜时代作为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铸铜雕塑制作业并没有因此衰落下去,相反,在更多的领域继续得到纵深的发展,汉代甚至出现了青铜器的又一辉煌时期,铜雕塑始终贯穿于我国整个文明史,因而形成自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铜文化。
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占有中国文化的主导位置,铜文化自它一产生就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铸铭着时代的印记。
在秦以后的二千多年里,铜文化概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如货币、兵器、邮政、宗教、地震、冶金、天文、建筑、气象、中医学等等,铜文化与其它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形成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于铜文化的解读
文化与铜文物既有紧密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铜文物是遗存在社会上和埋藏在地下的有关铜的历史文化遗物。
一般地讲,铜文物应包括:古代铜冶铸遗址、铜建筑、铜佛、古墓窖藏的历代有价值的铜实物等。
它们能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情况,各类青铜器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内容及包涵、折射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青铜文化或者铜文化。
铜雕塑,是
铜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
从这个概念上讲,铜文化包涵了所有的铜文物。
但是,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又毕竟与文物有区别。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模实践的日益丰富多样的价值系统和认识系统。
文化有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
中华民族是一个创造了伟大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延续,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联结,靠的是中华民族共同铸造和共同享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
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那时期制作的铜刀。
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水平进步很快,青铜器制作进入顶峰阶段。
这时期出品的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典型,最丰富的代表。
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
西
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
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
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
《吕氏春秋·节丧》曾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
夫玩好、货宝、钟、鼎、壶、舆、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
”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汉代雕塑介绍一
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
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
西汉侍女俑,具有体态端庄、形象俊美的特点。
舞俑长袖飘拂,舞步轻盈。
乐舞杂伎陶俑盘,注重人物不同身份体态的刻画,场面欢快热烈,整体效果颇佳(见无影山陶塑)。
陶塑骑兵俑东汉陶塑品种增多。
运用准确洗练的艺术手法,将说唱艺人滑稽幽默、自我陶醉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
东汉动物雕塑,形象十分生动。
青铜雕塑汉代青铜雕塑以善于刻画特定人物的表情动态见称。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两广地区西汉初期墓出土的几组铜俑。
广西贵县风流岭31号墓出土的1件身着盔甲的跽坐铜俑,高39厘米;伴出1匹青铜马,高约115厘米,姿态雄健威武,是继秦代铜车马之后,西汉前期的大型青铜雕塑杰作。
广西西林县普驮粮站铜鼓墓,出土1件青铜骑马俑和一组青铜4人六博俑,造型亦甚生
动,六博俑外形洗练,着重刻画因胜负而引起的得意或沮丧神态。
广州动物园汉初辛偃墓出土2件鎏金侍女俑,出色地刻画了地位卑微而善良聪慧的侍女形象
汉代雕塑介绍二
西汉中、后期,铜俑种类增加,优秀遗例如陕西西安玉丰村出土的铜羽人,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铜说唱俑,以及甘肃灵台、西安东郊、四川资阳等地出土的铜六博俑。
其中,铜羽人长脸尖鼻、颧骨隆起,大耳过顶、肩臂生翼,作举手微笑状,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祈求“羽化登仙”的社会风尚。
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铜说唱俑,形貌服饰似胡人,满脸堆笑,逗人开怀。
灵台出土的4人六博铜俑,表情亦极生动。
此外,陕西兴平茂陵东侧陪葬坑出土的鎏金铜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筋骨劲健,金光熠熠,显示了西汉后期雕塑与冶铸的卓越技艺。
铜羽人东汉青铜雕塑,有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青铜车马仪仗俑群、湖南衡阳道子坪出土铜牵马俑、贵州清平坝出土的青铜车马、河北徐水防陵出土的2匹青铜大马(高约116厘米)、河南偃师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铜奔羊、小铜牛和小铜马等。
造型格外精美、构思特别奇巧的是武威雷台的铜奔马,亦称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一匹飞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鸟背上,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从西汉时代起,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各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边境各族的雕
塑艺术有了显著进步。
最具民族特色的作品,是北方的匈奴族和鲜卑族创作的动物纹铜带饰,南方的百越和滇族创作的人物与动物纹铜扣饰。
西汉时期匈奴族创造的长方形透雕铜带饰,通常以充满草原生活情趣的动物咬斗纹作装饰题材,构图讲究左右对称。
如宁夏同心县倒墩子匈奴墓出土的双马相斗纹、猛虎噬鹿纹铜带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采集的双牛纹、双驼纹、骑士捉俘纹铜带饰,陕西长安客省庄140号墓出土的双人角斗纹铜带饰等。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吉林榆树县出土的浮雕飞马纹鎏金铜带饰,乃是东汉初期鲜卑族的遗物。
各代雕塑艺术简介三
隋唐雕塑: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
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
宗教造像、陵墓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雕塑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
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盛极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
宋及金雕塑: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佛教日趋衰落。
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其中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精品。
尽管它的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师的高超手段,
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的精神享受。
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
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
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像雕塑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