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国家的产生2.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3.社会的变革4.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剖析重难点1.国家的“产生”和“形成”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传说夏启之前,尧舜禹时代,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已经有了一定发展。

夏朝建立虽然被认为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但它的机构十分简陋。

到了商代,有了一定进步,但仍然不能说是完备的。

周代实行分封制,虽然又前进了一步,但国家体制中仍存在着浓厚的血缘色彩,与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还有很大差距。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后,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已经具备,可以说中国的国家制度已经完全形成了。

2.夏、商、西周的几个重要人物①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

最后失去民心,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打败,夏朝灭亡。

②商汤:商朝的开国国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要求大臣勤恳办事,“有功于民”。

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使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③商纣:商朝最后一个国王,也是个有名的暴君,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他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

结果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④周文王:姬昌,周国国君,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国力逐步强大起来,为周国灭商打下了基础。

⑤周武王:姬发,周文王的儿子,继承文王遗愿,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

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西周最重要的制度是分封制。

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把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大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

他们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的平民和奴隶身上。

西周的分封制,使得边远的地区得以开发,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但后来却形成了诸侯纷争、割据争霸的局面。

4.什么是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能简单地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等同起来,要想正确理解“青铜文明”,首先要弄清“青铜时代”的含义: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石器时代”之间。

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夏商西周就处在这个时代。

所以,“青铜文明”指的就是夏商西周以青铜器制造为代表,包含那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所有成就。

5.春秋争霸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所以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诸侯争霸。

著名的霸主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春秋以前,土地属国家所有。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私田并出租。

于是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这使得社会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

私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于是一场废除奴隶主统治的旧制度,确立封建统治的新制度的社会变革,在春秋战国之际迅速爆发了。

7.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个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发展,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化,以及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促使各国的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对本国的政治、军事或社会进行变法。

战国七雄中的每个国家都先后进行了变法,不过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正是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逐步得到确立。

8.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晚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

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还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在教育方面:(1)他创办私学,不问出生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据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2)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4)他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还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9.关于“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背景: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不同派别的学者或思想家,对治理国家、统治人民以及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相互辩论。

于是在思想和学术领域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

影响:“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前后持续了几百年。

这种局面有利于各方面的人才辈出。

大量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涌现。

他们提供了一大批关于战争、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学术研究,甚至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学法指导1.识读历史地图“左图右史”是一种传统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识读历史地图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历史地图还是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历史地图的基本方位,图中标志的含义通过图例来解析。

识读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立体的空间概念,从而使历史鲜活起来。

还可以通过古今地图的对比,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例】下页图是商朝都城分布示意图,请仔细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的“河水”“江水”现在称什么?(2)周位于商朝的什么方位?(3)图中标注的商朝都城有几处?请根据所学的知识解答这种现象,并用红笔将商王盘庚的都城在图中圈画出来。

【答案】(1)黄河长江(2)位于商朝的西部(3)6处;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多次迁都所致;应圈画“殷”。

2.听成语故事,学历史许多成语故事也是历史故事,事情、人物都是真实的,这些故事使历史生动、鲜活而丰满。

那么听、看、读这些成语故事的过程,也是学习了解历史的过程。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时还要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结果弄清楚,同时与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对应。

【例】请将下列成语故事的代码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序。

A.草船借箭B.千金买笑C.老马识途D.揭竿而起E.破釜沉舟【答案】 B C D E A3.问题讨论问题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参与讨论者的兴趣,还可以激活讨论者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收获。

在问题讨论中有这样几点要注意:第一,所有讨论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彼此要互相尊重;第二,讨论问题时,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事实即史实,用事实说明观点,用观点概括事实;第三,认真倾听,借鉴同伴意见,修正或丰富自己的观点;第四,通过讨论,可能会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也可能彼此不能形成共识,但要尊重这种结果,如果没有形成共识,还可以继续查找资料,印证自己或他人的观点。

【例】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你怎么看?甲说: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

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乙说:不对!那时候多么黑暗。

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答案】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看法。

历史是复杂的,多样的,从某一方面来判断一个时代的整体情况是不够客观的和科学的,它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的情况。

对于商代的文明应该综合地评价: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材料题4.材料题是历史学科的特色试题,往往也是一套试题中最难的题目。

这种题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考察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又考察学习者的分析、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

解题的关键步骤有四:第一步,材料种类较多,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有文言文材料,也有白话文材料,关键是读懂材料,要明白提供的材料大意,明确图片反映的主题。

第二步,明确问题。

第三步,提取有效信息,结合问题找出文中或图中的关键词语、元素进行知识的联系。

第四步,按要求回答问题。

【例】阅读材料:子(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请回答:(1)“桓公九合诸侯”标志着什么?(2)齐桓公之所以能够“九合诸侯”,是受了何人的帮助?【答案】(1)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他得到了管仲的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