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本项目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地勘工程。
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
总用地面积500254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约499905平方米。
根据目前招标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拟建建筑物为地上1F~13F住宅楼,场地局部有1~2层地下室,高2.8~5.8m;地下车库层高3.6m,覆土厚2.05m。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中等复杂地基。
根据工程重要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可判断该工程岩土工勘级别为乙级。
1.2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及原则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1)建设方提供的《项目招标文件》和电子版《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1:1000);(2)搜集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3)现场踏勘所了解的场地情况及场地环境;(4)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见附录A)。
1.3 场地现状、场地环境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场地现状、场地环境据现场踏勘,拟建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拟建场地基本平整,地面标高3.7~4.0m,“三通一平”基本实现,具备施工条件。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搜集的已建邻近场地工程的勘探资料,并对该工程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基本上掌握了这一地区在深25m范围内的地基土分布情况,详见下表1与下图1:表1 地基各土层情况表0 1.5m① 人工填土 0.61.5 上层滞水 7.5m 基础埋深9m2.3 ② 粉土、粘性土 4.5 8.0 潜水3.0m ③ 砂土 8.8 11.012.79.0m ④ 粘性土、粉土 14.4 承压水 20.0 ⑤ 圆砾图1 地层情况简图(3)地下水根据拟建场地附近已有勘查资料分析表明:拟建场地基础影响20m 范围内有三层地下水分布,根据临近工点的钻探资料得知,本场地下第一层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埋深约在0.6m~2.3m 左右;第二层地下水为台地潜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埋深约在4.5m~8.8m ;第三层地下水为承压水,埋深约在12.7m~14.4m 左右。
拟层号 土层名称 层底埋深(m ) 厚度 (m ) 描 述① 人工填土 1.5 1.5 稍湿,松散—稍密,土质成分为粉土及粘土② 粉土、粘性土8.0 7 稍湿—湿,稍密,上部为粉土,下部地段夹粘土薄层,含云母氧化铁 ③ 砂土 11.0 3.0 稍湿,密实,砂质均匀,颗粒主要成分为石英④粘性土、粉土20.09.0稍湿,稍密—中密,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地段夹粘土薄层⑤ 圆砾 未揭穿 未揭穿稍湿—湿,密实,圆砾含量50~70%,亚圆形为主,磨圆度较好,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建场地周边有人群居住,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和人为用水影响,水位变化不定,但根据近年来观测得知,水位变化不大。
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对基础和地下施工有一定影响,故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降水、排水,在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沉降影响。
根据临近工点的水质分析结果建议本工点地下水的腐蚀性按以下情况考虑: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4)场地地震效应北京地区主体地质构造为早第三纪前的断裂及其控制的断块构造,主要有三组断裂带:主干断裂带为北东向,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
北京地区基本地震构造是新生代北京凹陷,发育于北京凹陷的黄庄——高丽营断裂、南口——孙河断裂是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过的断裂,属潜在的发震构造,在深部构造都有一定的显示,两条断裂在北京凹陷内相交。
根据上述区域构造地质背景构造运动特征,以及相应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场地地基属较稳定场地,可考虑作为适宜建筑的复杂场地。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地下水位按地表下10m 考虑,对本场地可液化地层进行判别,判别结果为在遇地震基本烈度8度时,本场地20m深度范围内的粉土和砂土层均不液化。
(5)场地潜在灾害和预防措施综合在区域地质资料、地质灾害发育史和现场地面测绘,拟建场地区域内不具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等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和活动断裂等,工程在建设中及建设后还可能存在基坑边坡失稳、底板突水和地基失稳等灾害隐患。
针对已有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等级,建议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工程防治措施及对策。
现状地质灾害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和活动断裂。
地面沉降危险性等级中等,预先对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量作充分考虑,然后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上部构造;砂土液化危险性等级小,采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措施,如加密法加固、用非液化土替换液化土层等,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从而消除地震液化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活动断裂危险性等级大,建议尽量避开断裂区域,同时采取与工程方案相适应的安全、可靠的结构措施。
潜在地质灾害包括基坑边坡失稳、底板突水和地基失稳。
基坑边坡失稳危险性等级中等,建议基坑开挖应作专项设计,选择合理的坡度,放坡开挖,如放坡受限制应采用水泥土墙、土钉墙、挡土桩、板(桩)墙等对基坑进行支护,采用必要的止水和降水措施。
基坑开挖和地下构筑物施工期间,应自始至终做好坑边变形和沉降观测,并随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工作;底板突水危险性等级小,地下水位存在季节性变化,施工期间,遇地下水上升时,应在基坑位置的外围先设置抽水孔,采用人工降水的方法降低水位,然后继续开挖;地基失稳危险性等级小,建议对场地周围进行详细地质勘查,选择适合要求的基础形式和上部构造,并做好预防措施。
2、拟建物地基基础预分析2.1 基础埋深估算根据建筑区的地层性质,此场地建筑物所使用的基础形式为筏型基础,场地内各建筑物的基础的深度见下表2:表2 各户型建筑基础参数户型 A B C D E F楼层数 2 5 6 8 9 13楼高(m)10 16 19.2 25.6 28.8 41.6 长度a40 15 15 15 15 18基础尺寸(m)宽度b12 12 12 12 12 15 Δz(m)10 10 10 10 10 10 地下室埋深(m) 4 8 8 8 8 8 基础埋深(m) 5 9 9 9 9 92.2 地基沉降量估算根据设计荷载资料,经估算,基础沉降量、压缩层厚度见下表3,具体计算过程见附录C :表3 基础沉降量、压缩层厚度2.3 地基承载力的估算根据招标文件中的相关资料,结合查阅不同土的的力学性质(见下表4),初步估算地基承载力:表4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如下根据规范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c md b a c M d M b M f ++=γγ以第三层砂土作为持力层,其中︒=30k φ查表得:90.1=b M ,59.5=d M ,95.7=c M ,持力层土的容重36.19m kN =γ基础底面深度m d 9=,宽度m b 3=,0=k c建筑物名称层数基础尺寸(a ⨯b )p)(kPa持力层 基础埋深(m ) 沉降量S(cm ) 压缩层厚度 (m ) 控制孔深度(m ) 一般孔深度(m ) 居民楼 1318⨯15139③92.11102414层号 土层名称 γ(3m kN )s E (Mpa )① 人工填土 17.8 / ② 粉土、粘性土18.7 9 ③ 砂土 19.6 25 ④ 粘性土、粉土18.9 15 ⑤圆砾2045地基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容重:360.1198.06.92.29.183.47.89.08.76.08.17m kN m =⨯+⨯+⨯+⨯+⨯=γ将个数据带入公式得:kPaf a 54.172960.1159.536.1990.1=⨯⨯+⨯⨯=基底平均应力:a f kPa A GF P <=+=162 符合地基承载力要求。
3、勘察目的(1)查明拟建场地内地质结构、分布特征及其工程性能; (2)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4)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及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5)提供各土层土质的技术参数;(6)推荐可行的基础持力层与基础处理方案; (7)推荐合理的基础型式。
本次勘察主要为查明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分布特征及其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查明暗浜等不良地质现象及浅层饱和砂土等,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参数,并为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资料。
4、勘察方案说明4.1勘探点平面布置(1)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
“地基复 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的场地的详勘探点的间距为15~30m ”,结合拟建建筑物的平面 形状和尺寸,沿建筑物周边角点布孔,以控制整个场地。
(2)当相邻勘探孔揭露的地层情况变化较大或影响施工方案选择时,根据国家 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第4.1.16条的要求,应适当增加勘探孔。
(3)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第4.1.17条的要求,本工程共布置10只控制孔12只静探孔和24只一般孔。
(4)本次勘察工程取4组地下水进行水质试验。
4.2勘探孔深度勘探孔深度确定原则:为便于今后设计单位进行基础设计及方案比较,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基础埋深及压缩层厚度综合考虑。
a、一般孔:孔深为可能的基础埋深下3~5m。
b、控制孔:达到基础压缩层厚度以下不小于1~2m。
根据以上原则,本工程中一般孔深定为14m,控制性孔深为24m。
各勘探点的具体情况详见附录D《工程地质勘察平面布孔图》。
4.3取土和原位测试4.3.1取土的间距、数量及有关要求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规定“取土数量应根据钻孔数量,地基土层的厚度和均匀性等确定。
每一主要土层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个(组)”。
根据场区内预测地基土的构成、厚度和土层均匀性,厚度较大的土层取土间距可适当加大,相邻钻孔取土深度错开,以保证土样具有代表性。
各层取土间距、数量和标贯数量见下表5:表5各土层取土间距、数量和标贯段次数量一览表层号土层名称一般厚度(m)取土间距(m)取土数量(筒)标贯数量(段次)①人工填土 1.5 1.5 8 —②粉土、粘性土7.5 1.5 8 3③砂土 3.0 1.0 12 2④粘性土、粉土9.0 1.5 8 3⑤圆砾— 1.5 6 4本次钻探取样采用固定活塞式取土器;在砂砾层中由于颗粒松散不均匀,没有粘结力和附着力,因此取样器下端需设有封闭机构,以防样品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