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

教材简析:
《分数乘整数》一课是在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
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引入信息窗1。

(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图)
师: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
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

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

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困难了,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
2.交流信息,列出算式。

师:仔细看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随学生发言依次板书算式。

追问: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怎么知道求6个21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3.拓展、丰富认识。

谈话:如果要做个大一点的风筝,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风筝的尾巴是由9根布条做成的,每根布条长
127米)做这个大风筝的尾巴,需要多少米布条?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用加法计算:
127 +127+127+127+127+127+127+127+12
7 用乘法计算: 127×9 9×127 明确: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尽管乘法简单,乘法是在加法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有了乘法,可不能把加法忘记了。

【设计意图: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为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服务的,在教学中,从做风筝尾巴要用多少米布条的实际问题为起点,
引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

把原来的乘法概念扩展到分数范围,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之后,教者特别强调把12
7×9还原成连加算式,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学生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用乘法算式表示的优势,由此进一步强化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有了乘法,可不能把加法忘记了,有了新朋友可不能忘记老朋友啊”,通过教师的小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提升了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二)认读分数乘整数算式。

质疑:在这些乘法算式中,21和12
7是什么数?(板书:分数)6和9呢?(板书:整数)这是什么样的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能不能再举出几道这样的题目?
学生举例,老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列举算式,自己提出研究内容,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确了探究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探究素材。


(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谈话:尝试计算2
1×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2.小组内说想法。

3.算法交流,分析比较:黑板上有序板贴学生的不同做法: ①2
1
×6=0.5×6=3(米) ②21×6=21+21+21+21+21+21=26=3(米) ③21×6=
261x =26=3(米) ④21×6=6261x x =12
6(米) ⑤21×6=621x =12
1(米)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明确: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

(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

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2
1×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21×6和21+21+21+21+21+21这两部分相等吗?为什么?2
6是怎样得来的?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21
×6=6261x x =126和21×6=621x =12
1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注意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产生了多种算法,有效地
落实“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

“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用分子1去乘6”,这是理解的难点,在这里,教者不断地“追问”,看似多用了时间,多费了笔墨,实则提升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后面总结计算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7。

(一)独立计算9×
12
(二)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三)全班交流:
1.请1位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板演。

2.说计算道理。

3.质疑:
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种方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第①和第②种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麻烦,所以用第③种方法较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道分数乘整数题。


4.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发现了计算的一般方法,达到了真正理解的目的。


三、探索计算中的简便方法
2,之后请一位同学说计算过程。

1.独立计算10×
15
17×36。

2.独立计算
81
①质疑:怎么这次的做题速度明显落后了,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使
学生产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心理需求)
②讨论:能不能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想办法使计算再变得简单一些?
③课件出示简便算法:先约分再计算。

3.独立计算49
13×21,再次感受简便算法。

【设计意图:先约后乘这种简便计算方法的教学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师生共同计算、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出来的。

教师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后,教师并没有立刻把算法优化,而是引导学生继续用这种方法做,促使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后发现:一般方法挺麻烦。

通过这一引导,寻找更优算法的想法呼之欲出,并成了全体学生的追求方向,这样,再引入简便算法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多媒体出示帮助老师完成十字绣作品——“寿字图”的画面。

谈话:老师的妈妈下个月就要过70大寿了,老师想把这幅作品送给她老人家。

现在知道了这幅作品的面积大约是45平方分米,如果我每天绣5
6平方分米,40天能绣完吗?帮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先独立思考。

老师班里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 小强:56×40 小丽:45×56 小方:45÷40
他们做得对吗?同学们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的素材仍然是关于“小手艺”的内容,体现了情境创设的连贯性,同时,所选题目也体现了浓浓的生活味,很强的开放性,练习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民主性。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谁会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能更清楚、明了地表示计算方法。

好,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探索出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能用它解决问题。

收获真不少!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老师不仅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本节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反思
1.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科技发展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