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论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论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写作是一项高尚的精神活动。

几千年来,中国文人为之一生孜孜不倦、笔耕不缀,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我们传诵祖先的诗词曲赋时,时代也以其势不可当的向前迈进。

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变幻莫测……创造形容词的速度几乎不能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一致。

所以,面对背后文章泱泱大国和面前波浪滚滚的时代潮流,我们有必要好好思索:写作,应该怎样继承、创新?
追忆往昔,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古圣先贤的观点吧!杜甫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语道破继承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可见,培养写作时对文字驾驭自如这种能力首先要学会对读过文章的继承。

相反,陆翁在《文章》中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为之。

”,大文豪曹雪芹则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他们看来,生活的内涵丰富无比,只要有心,处处是可写之文章。

即时时处处发挥创新精神,对生活进行锤炼加工。

那么,是继承重要还是创新重要?我想古往今来凡成就大学问者对写作都有独到见解,我们后辈是无权也不能对之论褒贬的。

科学一点地说,写作的继承与创新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继承、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继承、借鉴的目的。

没有继承借鉴的创新就如一株被掐断了根的植物,生命随时休矣!相反,没有创新的继承借鉴则如浅泥滩的小草,水流轻缓是尚能拼命站住,而一旦水流稍为急促一些则只能“香消玉陨。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创新的要义在于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乃至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技巧都要令人耳目一新;目的在于使文章有独特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在于启人明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为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刻意追求创新是对创新一词的曲解。

创新的过程需要继承的理论的指导,继承的过程也需要创新意识的提醒。

一味地照搬照套,继承必将失去生命力,毕竟“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康有为。

”继承来的东西只有经过创新目光的审视才算得上科学的继承。

可以说,公不离婆,称不离砣,创新离不开继承。

下面我想就自己的写作经验略微验证这个观点。

我是2000年参加高考的。

沿袭传统,这一年高考作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更高了,从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一项就可见一斑。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不规则形这几个图形符号初一乍见真的令人不知所云。

但我略一见半原形就欣喜起来。

“人生就像一个半圆,有笔直大道通天,有羊肠小道迂回……”这是高考前夕我偶尔看到的一段话。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人生的案呢?我继承了先人半圆形的人生观后略一思索,就把我的写作主题确定为“人生探秘”。

于是,我的笔下有了完美主义者的人生“原形”;悲观主义者的人生“三角形”;浪漫主义者的人生“不规则图形”。

把图形幻化成各种各样的人生,这应该算是一种创新吧!高考放榜后,我语文科考了729的高分,作文功不可没。

如果讲庆幸的话,那我要庆幸我略懂写作继承与创新的一点皮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写作活动是艰辛的,但好文章给人心灵带来的愉悦是难以言传的。

在通晓继承与创新等道理的基础上,只要我们刻苦练习,笔耕不缀,一个意境无穷的无限空间将在我们笔下展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