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粮食安全生产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生产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界定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

从广义上说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粮食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的保障程度。

其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消费量加储备量。

我国现实粮食生产状况1996年,我国发表了“中国粮食白皮书”,根据“白皮书对我国2000-2030 年粮食需求预测,2000年,我国总人口达13(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385公斤粮食,需求粮食5亿吨。

2010年,我国总人口达14(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390公斤粮食,需求粮食5.5亿吨。

2030年,我国总人口达16(亿)的条件下,平均每人消费400公斤粮食,需求粮食6.4亿吨。

改革开放26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过3次供大于求。

第一次是1984年,稻谷价格跌到统购价以下,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第二次是1990年,国家及时出台了保护价、专项储备等政策。

第三次是1996年。

每次供大于求之后都带来了更长时间的粮食产量徘徊。

在经历7年的粮价低迷之后,去年10月开始中国粮食价格上涨。

现实的情况使人担忧,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间,总产减少500多亿公斤,减幅达9.84%。

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4.6268亿吨,200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5.91亿亩,总产4.5264亿吨,比2000年又减少2.1%,人均粮食产量为360公斤。

两年产量和人均占有均低于“百皮书”预测值。

众所周知,在我国人口基数近一二十年不能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的极不稳定对我国意味什么。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1.耕地流失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1996—200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约减少了上亿亩。

近几年来,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普遍调减了粮食播种面积。

连续几年的持续调减,出现了粮食生产的较大滑坡,进而导致了供求关系的失衡。

2.种粮比较收益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徘徊不前。

近些年来,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农民种粮的纯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现了亏本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农民弃农经商或外出打工,出现了撂荒的情况。

粮价对农民种粮的作用非常明显。

1994—1996年国家曾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40%,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1997年以后,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粮食价格持续下跌。

到2000年,粮食定购价格已降至1994年的水平,而粮食市场价格已低于1994年的水平,农民种粮已基本无利可图。

农民对粮价下跌的直接反应就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其它作物。

3.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弱。

国外粮食一旦大量流人国内,必将冲击我国的粮食市场,导致粮食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农民增收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我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4.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并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加大了粮食供应的难度。

今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对粮食的间接消费量必然增大,从而带动粮食消费总量的增加;此外由于我国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粮食消费需求又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这又增加了保证粮食供应的难度。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较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有主动调整的合理因素,也有非正常的因素;既有市场经济法则的作用,也有不少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

正确对待粮食安全生产挑战具体标准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而定。

我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划定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粮食安全标准,即人均占有量温饱阶段为350公斤,小康阶段为400公斤,中等富裕阶段为450公斤。

而且每个阶段的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社会(国库和民间)储备量联合国的标准按消费量的18%计算,我国因农业人口多,考虑到传统储粮习惯,按30%计算,对粮食工作稍有放松,就可能使粮食供求形势发生逆转。

考虑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务必要加强农业和粮食的基础地位,从而保证我国粮食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二是国家要掌握一定的粮食控制权,对粮食储备、进出口和粮食一级市场应保持必要的控制力;三是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水平;四是要保证在我国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有饭吃;五是我国生产和市场供应的粮食与其它食品要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六是积极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通过粮食进出口来有效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

2003年10月国务院还专门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明确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亿斤的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

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有条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有基础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当前总的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现在强调粮食安全,并不是说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而是要防范和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苗头已经出现,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就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措施1.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方针,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坚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2.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

为了支持经济的外延发展,牺牲一部分耕地是必要的,也是难免的。

但如果耕地递减速度过快,面积减少过大,将直接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必须引起警惕。

3.科学调整粮经作物比例。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又不至影响农业结构调整,在种植结构调整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粮食生产走标准化、专用化、规模化的道路,促进粮食安全生产。

4.发展农业科技。

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以达到提高粮食生产的目的。

同时给农业结构调整留出更多的空间,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快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

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并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要运用科技成果保护农业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农业资源的流失与耗竭。

要建立粮食安全的技术保障体系,完善良种繁育、引进、推广体系,提高品质育种和良种覆盖水平,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配套技术。

近期要重点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稳定农村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认真执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保护粮农利益,通过税收调节或其它方式给粮食生产以适当补偿,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6.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增加农业投入,主要是指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粮食安全生产水平。

7.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技术资金投入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

我国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经营粗放,高投入、低产出,这是造成种粮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

实施农业产业化,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途径,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从而把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衔接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要以发展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为突破口,大力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主导产业结构及农产品品种结构。

粮食生产要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各种不同的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是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和资源、技术、社会条件的不同,对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其目的在于优化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中央在科学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基础上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虽然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阶段性的。

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使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新情况。

产生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虽经过几年调整,仍未有较大的改观。

(2)农村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综合价格已经很高,有些品种单价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许多,靠提价增收已无空间,相当多的农产品由于成本高、质量差,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形成低水平的供大于求,造成大量积压,引发农产品卖难,致使价格下跌;而现代人们追求更好的口感和观感、更高营养价值、更有利于健康的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却相对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