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四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第三四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第三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实现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目录一、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内涵二、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与演变规律性三、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与指标体系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政策第一节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内涵一、新世纪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1、此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应全面告别短缺时代,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

应当着眼于适应小康社会发展。

2、此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加入W T O,农业发展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背景下进行的。

应当着眼于参与国际农业分工。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内涵1 、农业结构的含义农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

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各产业都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问题。

图示: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表:2003年至2007年我国就业结构二.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条件√(一)需求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赖于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论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急切,这种转移的进程都是由非农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自身素质决定的。

1.工业化。

工业化与非农就业呈正相关关系。

2.城市化。

城市化与非农就业正相关。

3.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需求;工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

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企业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少。

(二)供给能力1.产业创新供给能力:由农民的积累与投资能力决定。

农民财富积累越多,自主经商与开办企业的能力就越强。

这种转移可以看成农民自主的¡°转移就业¡±。

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

马克思指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总是分工的基础。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非常明显。

3.农村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能力。

农村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同样包括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劳动者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非农职业岗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条件下,¡°非农化¡±就业的实质,是一种就业竞争过程,能否实现更多的农民成功转向非农就业,取决于农民工在非农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出路1.“打工”是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商品2.劳动力商品市场竞争力决定其非农就业能力3.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是促进转移的根本途径。

提高农民在非农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对加速农民转移就业乃至非农产业的发展质量与层次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一)劳动力商品性与劳动者主体性的统一1.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商品的主宰者;2.劳动者的主体权利是宪法权利,不能出卖;3.主体权利高于对劳动力的使用权。

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力时,不得损害劳动者的主体权利,包括身心健康与人格尊严。

(二)社会主义制度对劳工权益的特殊保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者走向彻底解放的根本途径。

我们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但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对劳动的雇佣关系逐步加以限制和引导。

在发展资本中限制资本的掠夺性,在承认劳动力商品存在合理性的同时运用制度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工利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商品性的特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劳动增殖价值的秘密就在于: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使用价值大于其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价值增殖部分。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此外,劳动力的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很显然:劳动力的价值越大,其使用价值随之越大,也就是人力资本水平越高。

3.人力资本理论的地位●一般认为,资本要素包括:货币、土地等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制度五个方面。

其中的人力资本,比货币、土地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

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

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因此,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向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为重要的投资。

4.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

他在著名的《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

●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教育的经济作用以及一个国家维持教育以确保公共福利的重要性。

但在他们眼中教育仍是消费品,其经济作用也是间接的。

●重农主义的代表人物魁克是最早研究人的素质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人是构成财富的第一因素,¡°构成国家财富的是人¡±。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并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他认为由于人的素质不同,所以才使劳动能力有所不同。

●第一个将人力视为资本的经济学家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一代经济学宗师亚当斯密在肯定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在各种资源中的特殊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和判断能力的强弱必然要制约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而劳动技巧的熟练水平要经过教育培训才能提高,教育培训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学费的。

这可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萌芽思想。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的来源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分工越细人们劳动效率越高。

二是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坚持了商品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

他还把人的劳动分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直接劳动是指投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间接劳动则指间接投在所需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它不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

李嘉图曾明确指出机器和自然物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的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穆勒[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806-1873)也继承了斯密的一些思想,穆勒认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他强调取得能力应当与机器、工具一样被视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

穆勒富有创造性的论点是:从传统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出发,指出教育支出将会带来更大的国民财富。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也是提出人力资本思想萌芽的经济学家之一。

萨伊认为,花费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费用总和称为¡°积累资本¡±,受过教育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应包括培训时所付出的资本的利息,因为教育培训支出是资本。

特别是他提出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的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也提出知识和组织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有力的生产力。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马歇尔指出知识和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他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

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

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

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

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5.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

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6.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

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

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

这一论点把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等同,提倡将人力视为一种内含与人自身的资本¡ª¡ª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

7.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的多,发达国家是最明显的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