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市情整理,是我一直想干的一件事。
2007年3月29日着手整理一下,主要是根据年鉴、党代会报告等文件整理,由于时间仓促,还有一些数字是04年、05年的,我想长春市一个越来越充满活力的城市,我们以静态一网打尽动态,是不太可能的,也不是理智的,所以,我想不管怎样,先弄个蓝本出来,以此为基础,随时完善更改就是了,力求准确、及时。
【历史沿革】长春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自清嘉庆五年(1800年)设治至今,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二百多年的历史中,长春走过了艰辛的发展历程。
长春设治前,长春地方属于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的封地,是蒙民放牧牛羊之所。
由于乾隆、嘉庆年间关内受灾汉民大量“闯关东”来到东北,形成以汉族人为主体“流民”潮,蒙荒开始被开垦。
清王朝在阻止“流民”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采用“借民安民”的办法,在郭前旗蒙地内设置了不管蒙民专管“流民”的政区——长春厅,管辖东起穆什河(今沐石河),西至巴延吉鲁克山(今大屯山);南起伊通边门(今新立城水库),北至吉家窝铺(今农安县巴吉垒乡)的一片面积约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垦区。
后来随着垦区的不断扩大,长春厅的政区也不断增大,长春的行政机构也随之提升,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为长春府,下辖农安县。
在行政职能上实行蒙汉兼管。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13年在全国统一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机构,将各省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长春府改为长春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1932年日伪政权将长春定为伪国都,在保留长春县行政建置的同时,将长春城厢部分划出设市,先叫“新京市”,后改为“新京特别市”。
从此,在长春这块地方开始实行市县并存、市县分治的行政体制。
伪长春县属伪吉林省管辖,伪新京特别市则隶于伪国务院,与各省平级。
1945年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日伪政权跨后,长春恢复了原有的名称,在苏军占领下实行军事管制。
1945年底,国民党政府接收长春市,一直统治到1948年10月。
1946年4月14日至5月23日,因苏军撤离东北,长春市一度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
10月21日长春市改为长春特别市,1949年3月11日改称长春市,均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
1949年5月9日改隶吉林省。
1952年10月14日长春县撤销,辖区并入长春市。
1953年8月1日至1954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
1954年9月27日,吉林省政府迁到长春市,长春市成为吉林省省会城市。
1958年11月10日——1966年1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5个县划归长春市管辖,实行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1969年7月3日,双阳、九台、榆树、德惠、农安5个县再度划归长春市,恢复市带县管理体制,至今未变。
改革开放后,1989年2月12日长春市列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了相当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国家计委又决定长春市为沿边开放城市,享有沿海开放城市同等的优惠政策。
1993年7月2日长春市计划单列市取销,但仍保留副省级建置,成为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自然地理】长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大平原腹地,西接松嫩平原,东连长白山地,南邻东辽河与四平地区接壤,北隔拉林河与哈尔滨市相望。
居东经124度18分——127度02分,北纬43度05分——45度15分,中心地理坐标是东经125度18分,北纬43度55分。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幅员20604平方公里(2005年长春市将范家屯镇3个村——方正、泡子沿、盛家共33平方公里区域划归长春市辖区范围),辖榆树市、九台市、德惠市、农安县、朝阳区、宽城区、南关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
2005年长春市对周边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城区周边的卡伦镇、龙家堡镇、东湖镇、合隆镇、米沙子镇、万宝镇6个镇划入城区(长办发[2005]23号),经此次调整后,长春市城区面积由3616平方公里扩大到475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扩大31.5%,大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区面积3911平方公里。
长春市地质结构优越,地层深厚,岩层致密,倾斜角小,最大抗压强度可达35吨/平方米,有利于支撑各种大型、特大型建筑。
长春市地貌特点为:东部为低山丘陵,西部为台地平原,平原面积最大,台地略有起伏。
东部大顶子山为长春市最高山峦,海拔高度407米。
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等河流从南向北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多为平坦肥沃的台地和冲积平原。
西部地势低洼,形成波罗泡、敖图泡等湖泡,有利于水产业的发展。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过渡地带,东部为低山丘陵地貌,有美丽的净月潭水库和大片的人工林,中部全是伊通河切割的台地和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0米左右,有利于平原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长春市的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东部和南部由于长白山地的隔阻,消弱了从东南海洋方面吹来带有大量水汽的夏季风的作用;西部和北部为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南下的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可畅通无阻到达本市。
故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宜人。
最寒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6.3度,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3度。
冬季最大积雪厚度可达22厘米,最大结冰层厚度为180厘米,春季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
年度内降水不平衡,多集中在炎热的夏季,具有明显的雨热同季特点,全年平均降水量522——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年平均无霜期为140——150天左右。
长春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已探明地下资源有煤、油页岩矿、水泥石灰岩矿、水泥粘土矿、珍珠岩矿、膨润土、萤石、铸型用砂矿、铜、银、铁、石油、天然气等,长春市共有土地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0.79万公顷。
土质主要是黑土、草甸土、黑钙土等,一般黑土层厚达0.6——1.0米。
全市共有林地26.5万公顷,森林的组成以东亚阔叶林成分为主,华北系成分、长白区系成分也有渗入。
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森林植物、草甸植物、草原植物等,总计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有300余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植物有五味子、党参、苍术等150多种,可做工业、家庭副业原料的有胡枝子、芦苇等50多种,可供食用的有蕨菜、黄花菜、山楂等30多种,可做饲料的有碱草、草木樨等。
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5类34种。
【经济概况】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34亿元,增长率达14.5%;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10亿元,增长13.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0元,增长7.2%。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大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460亿元,增长22%;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61亿元,增长21.4%,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3.3%,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建筑和材料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产业稳步增长,正在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汽车产业开发区、玉米工业园区、空港开发区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蓬勃发展,推动我市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
投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0亿元,比上年净增300亿,增长46.1%。
特别是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民间投资增长74 %,占投资比重达到65%。
全市开工建设项目186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达到248个。
投资增速创历年最好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
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四县(市)合计完成生产总值565亿元,同比增长17.1%;六城区合计完成生产总值298.6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市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亿元,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4%。
“改造大铁北、建设北部新城”、建设净月生态城等重大战略全面启动,区域协调发展和长远发展的框架进一步拉开。
“三大板块”竞相发展,错位竞争、协调推进的区域经济新格局进一步形成。
国企改革基本完成。
【居民生活】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31.5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337.2万人,四县(市)人口394.3万人。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71‰,死亡率为7.29‰,自然增长率为2.42‰。
全市从业人员总数已达353.9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6.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3.5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3.7万人,其中,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5.2万人,从事个体劳动的有27.2万人。
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7742元,比2004年增长12.8%。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5元,比2004年增长13.1%,人均消费性支出8310元,增长10.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0元,增长7%。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6.2%,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5.4%。
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33.7台,电冰箱及冰柜97.3台,洗衣机101.3台,拥有家用电脑和移动电话42台和157.3台。
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91.9台,电冰箱14.4台,移动电话67部,摩托车38辆。
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4年的23.85平方米增加到24.6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
社会保险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005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9.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79.8万人。
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3.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61.4万人。
全年征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金29.7亿元,共为近32万名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发放养老金、失业保险金24.9亿元。
社会化管理率达98%。
有93.9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2005年,城市共有7.8万户、17.4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1.6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
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02家,总床位数8935张。
其中,国有福利机构5家,集体和民办福利机构197家。
农村敬老院129所。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7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3亿元。
全年募集善款2205万元。
【城市建设】经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至今20多年的建设,这座固有园林城特色的城市,今天已完美地与现代都市的气息融合了起来,一个规划先进,布局科学,公用设施健全的现代化都市正日益吸引着世界各国人们的目光。
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
以长春市建成区为主中心,南部新城核心区为副中心,双阳、富锋、兴隆、机场等为外围组团,东北—西南为主要工业发展方向,东南—西北为主要生态建设方向,形成“主副中心、分散组团、轴向发展”的城区发展格局。
到2010年,长春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左右,市区人口控制在360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