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之浅见
【摘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再造、教学时间的缩短、教学过程以学员为主体、教学场地即工作场地等方面的变化。
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推广与实现,必需具备以下条件:学校应有自己的实体企业,拥有能做学生师傅的教师,教学班级为小班设置,有专业教师自己开发的适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材料,有教学体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保障。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学变革应具条件
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少职业学校开始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何谓“工学结合”?有专家解译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句话讲了两个意思:其一,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是工作”,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就不应当是学习内容;其二,怎样去学习,“通过工作”的完成过程来学习工作。
其实,这一教学模式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中职学校的教师提出来过。
当时的设想是“利用职业学校的专业优势,成立校办企业,由学员担任企业的领导及员工,教师作为师傅及业务指导,协助学员在完成工作中去学习,掌握做好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然而,因当时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不同故未能实施。
但职业教育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是其唯一的发展方向。
一、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然给职业教育带来以下的变革
第一,教学内容的再造。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即除完成某项工作必需的学习内容外,其他的内容一律不得纳入教学范畴。
过去的职业教育更多地考虑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除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外,相关知识与理论学习占据了不少的教学资源。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核心即要求职教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再造。
对教学内容的再造,一、要求各专业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的专业,分析研究做好一项专业工作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掌握哪些关键性技能;二、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瘦身”,通过梳理,删除与完成“工作”无关的教学内容,节约教学资源;
三、改革与完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明晰技能体系内各关键技能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为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的再造不仅会增加专业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也对备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教学时间的变化。
学习内容的精减必然带来学习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过去的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毕业,是因为学习内容里包含了太多基础学科内容和专业理论的阐述。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实施,必然要求删除大量基础学科及专业理论的讲授,从而减少学员所需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学习时间不再需要三年之久,二是各学期未必需要用二十周的时间进行专业教学。
三是专业不同、“工作”任务各异,教学实施所需时间亦存在差异,每次二学时,一天上三门不同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再适合。
教学时间的变化,给学校教学秩
序的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第三,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而需要这些“工作”的不是教师而是学员。
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而是教师提出工作任务,由学员对任务进行分析、制订工作计划、选择工作方法、实施工作方法、工作总结与评价,教师在整个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
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全方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作和总结提高等方面的学习与工作能力。
教学主体的转变,对专业教师的“工作”任务制作能力、教学现场的掌控能力、教学引导能力及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教学场地即工作场地。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要求学员应当是在工作现场而非教室学习专业技能。
“工作现场”的职业氛围,会使学员们认识到“现在是在工作”而非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员们的学习激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要取得以上效果,用于教学的工作场地一是要有“工作情境”,建筑、设备、灯光、办公桌椅乃至标识均应与真实工作场地一样;二是要有“工作对象”,学员们要完成的工作不外乎“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当这些“工作”完成后,其“工作对象”应当具备必要的使用价值或能够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三是要有“工作工具”,必要的专业工具既是学员完成“工作”的手段,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也是学员们学习的内容。
只有具备了“工作情境”、“工作对象”和“工
作工具”的教学,才能真正“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推广与实现具备条件
第一,学校有自己的实体企业。
学校没有实体企业,“工学结合”的“工”最多只能是模拟而出,学习任务与要求难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如此完成的“学”的结果则难以被用人单位所接受。
既是将学员送到有关企业去”顶岗实习”,“工”有一定的保证,但因企业师傅在“教”上不如学校教师,而学校教师又难以做到“顶岗教学”,因此“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职业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实体企业,学员“工作”出来的最终产品必须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工”与“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机结合。
有压力才能动力,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认真钻研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而学员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通过学习学会工作。
第二、拥有能做学生的师傅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
“工学结合”要求“工”的结果能接受市场的检验,那么传授技能的教师就必须同时是本行业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师傅,有“强将”是“无弱兵”的技术保障。
教师与师傅区别何在?教师要能讲明白道理、循循善诱,而师傅则能亲自动手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生产或劳务工作。
什么样的职业教师才称得上是有资格传授专业技能的师傅呢?不应是只拥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用书面资料考出来的某些证书的教师,而更应当是能生产或提供市场所需、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产品或劳务的教师。
职业学校的授业者不仅应当具有较
好的表述能力,更应当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
拥有一支具有真才实学的师资队伍,职业学校才有立足与发展的根本。
第三,小班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办学观念必需要转变。
仍然采取四、五十个学员甚至七、八十个学员一个教学班的大班教学方式,只能达到目前“挣钱”的目的。
大班教学,工作场地不能容纳下这许多学员,工作设备与工具数量也难以满足众多学员同时工作的需要,教师也根本无法对学员的操作进行个别指导,教学纪律的管理也有相当的难度,这种办学方式对传授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十分不利,与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是相悖的。
在坚持大班教学情况下谈“工学结合”,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方便写工作报告罢了。
第四,教师开发的专业工作任务、题库等教学材料。
以往的专业教材主要是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角度进行编撰的,很显然,已不再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
各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及其要传授的专业技能的需要,开发、编撰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工作资料、任务清单、学习要求及评价标准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料。
而这一工作的完成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企业与市场调研,长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成。
“厚积”的资料与经验才能“薄发”成实用的专业教学材料。
第五,教学体制与制度保障。
首先,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专业工作需要而非上级命令设置。
目前职业教育中有不少课程的设置
不是按“工作”所需而是按有关部委规定来进行设置,这给“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实施带来干扰,形成教学内容“瘦身”的阻力,与“工学结合”的要求相悖。
要彻底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就必须改变通过行政命令来设置课程的情形。
其次,必须按照学习不同专业技能所需的时间进行学习时间的管控。
不是任何专业的学习都需要相同的时间,同一专业完成不同工作技能的学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不尽相同。
不同专业均要学习相同的年限、每学期一定要学满相同的周数、每天都要上六节课、每次课均为二学时、每节课都是四十或四十五分钟,这种一刀切的、简单粗放的教学管理方式,并不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就必须,按完成“工作”所必需的时间进行教学时间的组织与管理。
再次,“工作”不同,对教师的考核量化指标应不同。
各专业及专业内部各具体“工作”任务的性质不同、难易程度不同、耗用时间不同,教师在授课准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各环节的付出亦不同,因此对不同专业、承担不同教学任务的教师以相同的人均课时量进行考核,是不科学的。
学校应根据测算出的不同专业、不同“工作技能”所需的课时及其难易程度、实施效果,对专业教师给予综合教学考评。
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才有利于保护和促进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改一改授课计划、教学方案,上课时将主要由教师讲改为主要由学生做等就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教学改革忌浮躁和做表面文章,敬业、
诚信、踏踏实实才是取得改革成效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