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

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1)全面性。

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

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

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

(2)适度性。

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
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

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

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

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

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

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

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

(1)教的优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

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
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

(2)学的优化。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

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
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

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

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
应用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

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 x=0.4
用分数方法解:1000×(1/2500)=0.4(千克)
用除法解:1000÷2500=0.4(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过程,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

通过组织学生量一量、做一做,引导他们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心理过程内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