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际传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1什么是人际传播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欲达到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解,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型态。
但是这个界定是不全面的,人际传播不仅限于面对面的口传。
以是否使用媒介为标准,可以将人际传播划分成为两种:1)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传播(使用基本传播技术):媒介为声音、形象或文字,例如说话、讨论、集会、演说、击鼓、姿势、旗语、展示、表演等。
2)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传播(使用复杂传播技术):媒介为电话、录音、录影、电报、闭路电视等。
通常而言,人际传播是由传播者发出讯息,在一种情况之下,一个人或者许多人接受讯息,并有某些即刻的回馈机会,以达到传播的效果。
在其中,传播一方疑惑不安的讯息得到对方了解,对方立即解释,当即就有所回馈。
人们旅游问路,上街购物,做生意的交谈等等,都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际传播中最常见的是面对面直接的传播。
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如手势、表情)传播,所得效果是即时的。
当然,用信件或者电话做媒介的私人传播也是人际传播的型态,可是比起面对面传播,效果要逊色得多。
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网络是指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
国外的学者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人群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丫型网络和轮型网络。
2上图中的小圆圈代表参与传播活动的群体成员,线条代表成员之间的双向传播关系。
可见,每个成员都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4种网络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同的效应。
在1转引自王怡红《人人之际:我与你的传播——读〈是桥不是墙一本关于人际传播的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2冯云廷/李怀编著,《企业形象:战略、设计与传播》,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245页环形网络中,群体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适合于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效率不高。
在其他3种网络中,群体成员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因此它们的缺点是不利于发挥和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
它们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解决简单问题的效率高。
在社会正式的组织内,信息传播是沿着由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网络传递的,信息的反馈也是逐级汇报的。
这种网络有利于加强领导和统一行动,但也往往会导致专断独行,造成信息失真。
见下图:社会集团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人际传播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受人的素质、观念、态度、情绪、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或形成人为的传播障碍。
第二,传播中双方较具有参与性。
在人际传播中,双方参与性强,互为传播之主、客体。
传播双方一旦发生交流和沟通,双方便不断地对调传播的角色,既说又听,即写又看,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接受对方的意见,相互讨论、商量对话等等。
特别是融会的人际沟通,相互沟通的地位平等,分不清谁是主动的传播者,谁是受传者。
应该说双方都是传者和被传者。
这样的传播过程,信息反馈灵活,易于相互调整适应。
尤其是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中,双方能够及时作出反应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能够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方式或符号,相互间不断信息反馈,易于达到相互适应的沟通。
在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中,这个特点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第三,传播符号多种多样,更具有人情味。
除了语言、文字、图像、音响,还有诸如眼神、表情、动作、姿态、服饰、特定的物品,以及交往的时间、空间环境等,传受双方从感官到理智都受到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第四,人际传播是非制度化的,更为自由随意。
在传播速度的控制上,传受双方可以自主控制传播速度。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到目前为止,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
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4以及法国社会心理学家G·塔3“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库利认为,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所以叫做“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库利将它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知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
一句话,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与他人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库利的观念中,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惟一”的关键要素,也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的一个螺丝。
库利认为,在首属群体中,人际传播能使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
家庭是最重要的首属群体,像友谊、服从、忠诚、崇敬和个人自由这些品质都发源于此。
在家庭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信息互动形成一种自我感,并逐渐懂得了:(l)什么是父母所期待他们的;(2)父母怎样评价他们的行动;(3)父母对他们的感觉。
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孩子们就力图成为父母所期望他们的自我。
――邵培仁,《论库利在传播研究史上的学术地位》,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4米德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份。
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Me)”之间的互动过程。
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
客我是社会的代表,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主我首先形成,而客我的形成则需较长时间。
米德进一步解释:语言这个媒介使自我的出现成为可能。
自我的发展包含着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不断“对话”。
客我向主我提供反射,主我对客我做出反应。
人类的每个行动都始于主我的冲动,并很快地受控于客我。
主我是行动的动力,而客我则指示方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首先是“模仿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来看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5等等,都是揭示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
传播学中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亦称“创新-扩散”、“创新-传布”)理论等等,我们将在第十章论述。
总之,在人际传播中,我们经常从面对面的传播获知更多生活的常识、消息和事物,并且我们亦将我们所知所想的告诉别人,藉着相互的讯息交换和别人的回馈,以便了解别人。
另外,我们亦可知道如何根据别人眼中的自我,来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过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也常藉着面对面人际传播去改变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见和态度,这种影响有时会高过传播媒介的作用。
相同的,当我们由大众媒介获知一个消息时会采取什么态度多少都会受到四周人际关系的影响。
而且我们会将媒介的报导作为日常生活与人谈话的资料,与人交换意见、观念和传达思想,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人际关系的规范每一个人都希望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人的行为往往具有一种需要与别人亲近的倾向。
这种与人亲近的倾向,正是形成社会行为中的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与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基本要素。
在社会体系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个体的生存、人群间彼此的合作、团体的维持、人类的延续,人际关系是基本的程序和方法。
人际传播的目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维持和建立社会体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人类花在人际传播的时间,大部份亦是致力于与别人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
布朗(Brown)在其所著的《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中指出,社会关系的建立有两种规范:1) 地位规范:地位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社会价值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