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族手工艺

黎族手工艺

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求正秋风2011-8-8
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挖掘和开发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新产品,我们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传承代表人等方式,深入了解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分布、生产经营、传承发展等基本情况,寻访了黎族织锦、牛皮凳、树皮衣、制陶、藤编等手工艺人,与村民、手工艺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手工艺可开发生产和经营前景。

一、资源品种基本情况
黎族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主要有编织、纺织、木器、陶器、家具制作等。

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这些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这些工艺品,生动体现了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巧于装点美化自身的文明古老的民族。

1、黎锦。

织锦是黎族手工艺中最为著名的技艺,包括筒裙、衣服、胸褂、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

黎族村庄的群众普遍掌握织锦技术,因为黎族婚礼上,新人必须穿戴传统黎锦,所以黎族妇女都习其技能,农闲时纺织黎锦。

黎族妇女每人至少要有两套,平时不穿,节日或办喜事时一般穿用。

有的织锦(服装),最高价可卖到1500~2000元。

2、牛皮凳。

主要以藤和牛皮制作,一张牛皮可制六张凳。

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销路。

据了解,一张牛皮凳售价120元。

3、藤竹编织品。

黎族地区有丰富的竹藤资源,山林中各种野藤丛生,竹子多。

黎族群众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在农闲时节和日常劳作的间歇中,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分散制作。

常见的藤竹制品有竹筛、竹篓、鱼篓、簸箕、篮、竹笠、箩筐、畚箕、谷围、斗笠、藤凳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黎族群众还用露蔸叶编织草席、草箩、斗笠、帽子、帘子及其它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4、陶制品。

制陶工艺是黎族的文化特征,是黎族妇女的工种,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

黎族制陶的方法较为原始,全部工序皆为手制,选择粘性泥料,采用泥条盘筑或捏泥条成型,制成碗、杯、盆、缸、罐、甑、锅、盖等器物毛坯,经火烘烧陶坯,露天烧制而成陶器。

据了解,制陶的原材料存量不足,不能大规模制作。

由于工艺原始粗糙,群众使用铁铝制品多,导致这项技艺没有市场,后继乏人,濒临绝境。

目前昌江保突村羊拜亮是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5、树皮衣。

这是用难得一见的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

由于原材料紧缺,群众也不再穿用,该技艺失去市场开发价值,后继乏人。

昌江七叉镇机构村符亚劳、符拜翁夫妇是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仅存一套树皮衣。

目前,一套树皮衣售价1500~2000元,且没货源,群众收藏的货源一般不出卖。

2010年6月,保亭县聘请符亚劳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活动,现场表演编织树皮衣技艺。

6、雕刻。

黎族以椰雕和贝雕较为有名,产品有牙签筒、台灯、奖杯、茶具、酒具、烟具,座屏、花瓶、挂屏等。

水富村群众善于用花梨木雕刻烟斗、烟嘴,但生产不多,一般作为礼品赠送朋友。

7、酿酒。

这是黎族地区常见的手工艺。

黎族群众都有酿酒的习俗,以山兰糯米酿酒,味醇,滋补身体。

另外,黎族群众还擅长乐器制作,烧制竹筒饭,等等,这些技艺资源都具有市场开发潜力,但目前由于没有市场价值,开发利用率低。

二、制约黎族手工艺开发的因素
(一)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开发条件不成熟。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发展还不成规模,游客零星分散,团体游客少,旅游市场尚未形成,开发黎族手工艺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二)商品意识不强,自然经济观念还不改变。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黎族群众生产的手工艺品没有人购买。

因此,农户生产的手工艺品多为家用,或赠送他人。

邻近县城的黎族村庄,常有人上门收购工艺品。

但售价不高,除去成本,所赚的不多。

群众的商品意识还不够强,目前属于家庭副业,没有大规模的生产。

(三)重视不够,技艺面临失传。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学习黎族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艺人年龄增大,一些技艺面临失传。

如树皮衣和制陶,目前掌握其技艺的传承人才一二人。

群众对这些技艺继承不够重视,导致技艺后继乏人。

三、发展现状和氛围
非遗手工技艺到底要怎样保护,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2006年6月2日,海南黎族织锦工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9年3月,省民委、省妇联、省文明办和五指山市政府联合举办全省“五指山杯”黎族织锦技能比赛。

2010年6月12日,海南省第二届黎族织锦大赛在省博物馆举行,61名选手同场献技。

2010年9月,省民委、省民族研究所举办了“黎族织锦技艺培训班”,50名来自各民族市县的妇女参加了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

2008年,保亭县已成功研发了黎族织锦编排模板,黎锦实现了电脑化技术编排和图案设计,使这项面临传承难题的黎族传统工艺走向数字化,可以织出书法作品和人头画像。

同时保亭县还编写、出版了一套黎锦教材。

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

黎族手工艺开发了,变成商品,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后继者的学习、传承就有动力,否则谈不上保护。

也就是让黎族传统技艺有市场需求,让从业者能通过传承这些技艺找到生计。

生产与收入挂钩,有市场拉动,不用宣传发动,群众自愿自发生产。

手工艺产品,只有出售,才有市场价值。

四、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是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特色旅游产品。

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我省黎族手工艺产品。

特别是要通过组织大型比赛、展览,如组织全省性织锦比赛、举办展览活动等方式,大力营造舆论声势,扩大影响,让社会各界对其有所了解,让黎族手工艺从“待字闺中”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二)制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开发。

各级领导要重视黎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抓紧做好黎族手工艺的调查、普查,编制“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通过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开发,研制取材于本地、承载黎族文化内涵,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地的居民收入。

1、开发黎族手工艺与脱贫致富相结合。

黎族手工艺有自己的特色,要采取家庭世代承传、艺师带徒与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等方法相结合,对于具有手工艺特长的艺匠、技师,组织起来,给有意愿学艺的群众传授技艺。

要因地制宜,认真发掘,积极开发,批量生产,走向市场。

要研究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工艺品,扩大手工艺的服务领域。

如室内装饰、车内装饰和生活用品等,不断扩大和丰富黎族手工艺的品种和产品,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项目,使黎族手工艺焕发光彩,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开发黎族手工艺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大力开发旅游工艺品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领导要重视,认真组织,做好规划,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时也要把开发旅游工艺品列入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的产品目录与目标。

当前特别要注重开发旅游纪念品、陈设工艺品、礼品,并尽可能使产品系列化。

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政策,放手发展,推动黎族手工艺加快发展。

3、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

要创作新题材,开发新品种、新款式,不断推陈出新。

如把黎族织锦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结合,与现代工业设计、装饰设计结合,提高黎锦的档次和文化艺术品位。

在黎族工艺品中,有些是必须手工操作的,但有些工序适合机械操作,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机械,革新工艺,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在以家庭作坊为主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专业工厂,如织锦技艺,可以引进设备,进行机械化作业,扩大了生产批量,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

此外,树皮衣和制陶的原材料不足,可在旅游景点设置展览厅,让游客亲自体验,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借此提供收费服务,也将大大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建立传承人制度,切实保护黎族技艺。

在认真搞好调查、普查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同时,通过比赛、现场献技、调查和考核等多种方式,经专家评委认真遴选,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给证书,列入专家人才库,颁发政府艺术津贴。

建立传承人津贴和奖励制度,让技艺传承人有生活保障,鼓励带徒传艺,以培训班形式继续传授技艺,保证黎族技艺后继有人。

(四)规范引导经营,创新提升效益。

黎族地区大都实行封山育林,实施生态保护政策,耕地少,田间劳动投入不多,有大量的时间可经营手工艺。

要通过引导、扶持,组织农民专
业合作社,参与开发黎族技艺,把农户集中起来搞手工艺制作,实现组织化、集体化生产经营,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做到生产、销售两头并进,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开发黎族手工艺,使技艺的延续传承得到了保障,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