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考点2——解释实虚词
实词虚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
2.依据前后文推断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解释完后放回语境中去检验
考点3——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原则
信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的写作风格。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具体方法: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

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还自扬州。

(《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

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

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

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

例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

(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删去不译。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

“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

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核舟记)》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方式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考点四:内容的理解
人物性格品质概括、
事件前因后果分析、
文章主旨理解、
阅读文章后的启示、
与课内文言文的迁移比较
解题步骤、技巧指导
(一)分析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注释速读课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题目再读课文: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四)紧扣题目,仔细答题: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人物性格品质概括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总结
•事件前因后果分析
注意把握关键句,并争取用原文回答。

•文章主旨理解
依据人物形象生发
从文章中评论性语句中得出
•阅读文章后的启示
“本文写了一件……,我的启示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
•与课内文言文的迁移比较
审好题目,寻找课内文章与选文的“交集”并从中找出联系。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