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一轮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最新真题)

2018届高三一轮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最新真题)


提示: (1)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 事万物的总和。 (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注意:
1、客观性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客观唯心主义; 2、可知性指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不管 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它不 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对 于具体的人来说,客观存在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 括其他人的意识。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 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是指物质具有可 知性,能被人们 所认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 性、万事万物 的唯一共性, 物质和意识的 唯一区别。 是指物质的客观性, 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与唯心主义划清了 界限)
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哲学的观点。
(随堂检测)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
在”是( ) A.从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从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温故知新 世界的 物质性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 质的世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世界 是绝对运 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 一
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 使主观认识 与客观实际 相符合 坚持用运 动变化发 展的观点 看问题, 承认相对 静止 要遵循 规律按 客观规 律办事

(随堂检测)3、2015年,政府工作关键处处理好 “稳”和“进”的关系,稳中求进,要着眼于实现中 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 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稳中求进”的 哲学依据是:( ) ①物质世界“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②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认识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事物之间无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高考直击】
3、(2017 年江苏卷25)20世纪80年代初, 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 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 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 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 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 星。这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哲学的物质概念 ②自然界的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运动是有规律的 ①规律的概念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方法论要求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你如何理解物质?
2、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
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4、为什么说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
【高考直击】
2、(2016上海单科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 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 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 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最终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解析】D。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长 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 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故D符合题 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的理解 是错误的;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与题 意不相符;材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C说法没 有体现这一点。故选D。考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 关系。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 合客观实际。(识记提纲P25)
考点二: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随堂检测)4、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 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 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④中两句出自僧肇的《物不迁论》。翻译为:可以吹倒山岳 的暴风是静止的,江流河水滔滔不绝同时却是停滞不动的。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物质和运 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 规律的概念 的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人能认识和 利用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物质 运动 是有 规律 的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运动 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提纲P25)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 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考点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臆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2018 届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认识论)
知识提要
第 四 课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
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运动的含义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按规律办事
第四课: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高考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
运动
静止
含 区 义 别 特 征
拓展: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联系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既要承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 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例如:政策既 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又要保持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 学不变论,也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 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属于唯心主义(唯意志论)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宿命论)
【高考直击】
1、(2016全国新课标II甲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 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 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 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 相关的策略,说明要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 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①③符合题意;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 认识,故②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 ④说法错误。故选B。考点: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 性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特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区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别 存在 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具体的物质形态
联系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 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注意: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 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 物、现象的变化和 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 过程 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 的运动 运动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永恒的、绝对的
(随堂检测)2、“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 正当时。”这句谚语曾是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