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文解字》PPT课件

《说文解字》PPT课件


古今字从意义上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多数 的古今字,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一个意义。 有的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本义。例如: 或國(国) 要腰 没殁 到倒 说悦 象像 然燃 草皁(皂) 有的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引申义。例如: 禽擒 栗慄 景影 辟避
有的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假借义。 例如:

古今字从语音上看,联系也很密切,古字和今字或 者音相同或者音相近。例如:
3. 繁简字
是笔画多少不同,在约定俗成的条件下,可
以通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其中笔画多 的称为繁体字,笔画少的称为简体字或简化 字。(广义)

例如:
用简体字排版的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 昆仑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中的“随” 、 “宝” 、“剑” 、“纤” 、“离” 、“凤” 、 “树” 、“灵” 、“数” 、“说”等字,在1956 年前的版本中分别作“隨” 、“寶” 、“劍” 、 “繊” 、“離” 、“鳳” 、“樹” 、“靈” 、 “數” 、“說”,前者是后者的简体字,后者是前 者的繁体字。
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 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 国文字的合称。
今文字:
依据体态的不同,可分为汉隶、草书、行 书、楷书。
3、汉字形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汉字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笔势即笔 画的姿态,二是结构。
从甲金文到楷书,这两种变化是紧密联系的,但 其中笔势的变化占主要地位。今日的古籍基本上是 用楷书写印的,因此不认识古文字,对阅读古书影 响不大。然而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通过字形弄清 其在古书中常用到的本义,克服阅读时遇到的困难, 则有必要从古文字字形入手。
C.六书结构和偏旁都相同,而偏旁的组合方式 不同。或偏旁位置不同,或偏旁有繁变、省 变或讹变等变异。例如:
界畍 T示 够夠 點点 期朞 略畧 惭慙 萅春 峰峯 吳吴
3)
汉字异体字繁多的原因:
一是因为汉字非一人,一地,一时所造,人们 造字用的方法和构造形式自然不可能一致; 二是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正体字形被更改 而发生讹变、繁变、省变或偏旁移位; 三是因为汉字字形从来就缺乏严格的规范。
形声字的声符有的还有表义示源功能。这种具有 示源功能声符的形声字被后人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采用《说文解字》的术语“从某,从某,某亦 声。”来分析其形体结构。例如: 汲:引水于井也。从水,从及,及亦声。 婚:妇家也。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 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 因亦声。 餽:吴人谓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声。

三、古今字、异体字、简繁字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和汉语之间的
关系复杂起来,同字异形、同义异字、同词 异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古书中常见的形体分 歧的字有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三大类。
1.古今字

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 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的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 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今字。 汉字在造字之初是一字表一词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语言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原有的词义会引申出新的词义, 新的词也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汉字往往被用来兼表新的词义 或新词。随后,为了区别新旧词义或新旧词,同时也为了减 轻原有汉字的负担,就以原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 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从而产生了古今字。

形声字的声符是标示形声字的读音的,但其标示读音的功能 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汉字不是由某一个人 而是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的众人集体创造的,汉语语 音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或不 同地区,用当时的普通话或当地的方言读一个形声字,就未 必跟它的声符读音相同了。
“江”和“问”与其声符“工”和“门”今字音相差很大, “绿”与其声符“录”在不同方言中或异或同,就是语音演 变的结果。
從从
薦荐
網网
幾几
捨舍
穀谷
鬚须
醜丑
B.是另造新字:或改换原字的偏旁造新的合体字,或 用省形省声、点符替代、草书楷书等方式造省变字。 例如:
溝沟 醸酿 擬拟 療疗 認认 盤盘 齒齿 標标 廣广 醫医
鳳凤 風风 興兴 師师 棗枣
嘗尝 會会 壷壶 過过 門门

繁简字有的是异体字,有的是古今字,有的是古音通假字和 现代同音替代字,并不都是异体字。

我:甲骨文象一种带齿的兵器形,本义是一种兵器,本为象 形字。甲骨文卜辞和后世文献中用以表第一人称代词时,为 假借字。 余:甲骨文象以木柱支撑的房舍,本义是原始的地方住宅, 本为象形字。甲骨文卜辞和后世文献中用以表第一人称代词 时,为假借字。 無:甲骨文象人手持舞具跳舞形,本义是跳舞,为"舞"字 初文,本为象形字。从西周金文起文献中有表有无之"无", 为假借字。 而:甲骨文象人颔下有胡须形,本义是胡须,本也是象形 字。甲骨文卜辞和后世文献中用以表第二人称代词和连词时, 则为假借字。
古籍一般都采用繁体字,阅读古籍就要求既要掌握简体字, 又要掌握繁体字,既要了解繁体字与简体字字形的对应关系, 又要了解简体字与繁体字义的对应关系。由于繁简字并不都 是音义全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异体字,所以 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同音替代字,如果完全以现代简 化字去理解,就会发生误解。
例如: 價价 “价”,《说文解字》:“善也。”《诗经· 大雅· 板》: “价人维藩。”是说品行好的人是维护国家的屏障。现用来代替 “價”字,但在古籍中不能作“價”的价格、价值义讲。 蘋苹 “苹”,《说文解字》:“蓱也,无根,浮水而生者。” 指出其本义是水中的浮草。后来用以表蒿草,而原义用“萍”表 示。“蘋”,在古代指大萍,即现在称为四叶菜(草)的蕨类植物,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指蘋(苹)果。1936年起才以“苹”代替 “蘋”。《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苹” 指蒿草,不能以为是现代的简化字的苹果义,讲成鹿在吃野地上 的苹果。
作为交际工具,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交
际的职能要求其已有的字形,特别是常用的 汉字的字形,在表义明确并易于区别的前提 下要趋于简单易写,以便学习和使用,因此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种趋势。

汉字简化的途径有两条:
A.是利用旧字:或采用笔画较少的异体字,或采 用古今字中的古字,或采用笔画较少的同音字来代 替。例如: 糧粮 禮礼 體体 萬万
D.形声
《说文解字 ·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 相成,江河是也。”指由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即 一个表义的偏旁和一个标示读音的偏旁组合而成的 字。都是合体字,字内有声符。
分析形声字通常采用《说文解字》的术语,用 “从某,某声”来表述。如“江”字是“从水,工 声。”“河”是“从水,可声。”
形声字的形符一般表示该字的意义范畴,例如:
(2)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如下几种情况:
A.六书结构不同。或一为象形一为形声,或一为指事一为 形声,或一为会意一为形声。例如:
馽(象形)絷(形声)
磊(会意)磥(形声)
刅(指事)创(形声)
岳(会意)嶽(形声)
B.六书结构相同,而偏旁不同。或形符不同,或声符不同, 或形符、声符都不同。例如 : 嶂障 猿猨 岷汶 愧媿 (kui) 粽糉 邨村 杯盃 裤袴 视眡 隄堤 柄棅 蹟迹
《说文解字
·叙》:“转注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对转注的解说,非常 多,什么是转注却无定论。

F.假借
《说文解字 ·叙》:“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心目中的假借, 指用某个字来表示它的本义之外的某种意义。
清代以来的学者,多以为假借是语言中有 个词,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借用一个同音 词的字来表示。
(4) 异体字同音同义,用法全同,能在任何情况下互 相替代,这跟只有某一义项相同的古今字和字义本 毫无联系的通假字不同,故不能把古今字,通假字 混同于异体字
(5)辨析异体字应注意的问题: 1. 原为异体字,后有分工,成为不同的字(代表 不同的词) 2.原不为异体字,后合并为一个字,成为异体。 这两点,都说明异体字有一定的时代性。
秦隶书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古文字:
按照不同的书写材料,可以区分为甲骨文、金文、 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印文、货币文等类别; 依据时代的先后,可区分为原始文字、殷商文字、 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等类别。
战国文字,又可以分为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 统。
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 以后秦王朝的文字。过去学者习惯称秦统一 中国前的秦文字为大篆,称秦统一中国以后 规范化了的秦文字为小篆。
古今字从形体结构上看,一般都有相承的关系。

有的今字是在古字上增加形符,以古字为声符。 例如: 止趾 莫暮 益溢 正征 有的今字是在古字上增加声符,以古字为形符。 例如: 至到 自鼻 网罔 晶曐(星)

有的今字是改换古字的形符,利用古字的声
符。例如:
杭航

諭喻
偃堰
滑猾
有的今字是对古字略加增损或稍加改变。 例如: 刀刁 不丕 大太 气乞

根据形符和声符在字形中的组合方式,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归 纳起来大致有九种。
1)左形右声:河松理悟 2)左声右形:期绵郸魄 3)上形下声:花窜篇露 4)上声下形:盎驾婆璧 5)内形外声:闻莽鳳讎 6)内声外形:阔围衷衢 7) 形偏一角:荆疆栽脩 8)声偏一角:施從寐歸 9)形声穿插:隨游御奭
E.转注
杖仗 缺玦 错措 徹辙 反返 或國 田畋 百陌
古字和今字在语音上出现差异,主要是由于古字 一般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时期,今字一般产生于两汉 或魏晋以后,其间语音已经有了发展变化,然而两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也称为或体、重文、俗 字。例如: 《国语· 晋语四》:“野人举块以与之。”同样的话语在 《汉书· 律历志》中为“壄(埜形予声)人举凷以与之。”“壄” 即“野”的异体字,“野人”这里指农民。“凷”即“块” 的异体字,意为土块。“野”和“壄” 、“块”和“凷”, 形体虽有异,但音义全同,在两部古籍中互换,而语意不变。 (埜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