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2、对美国教育的指责
美国初等学校的学生没有达到其他国家的基础教育的学业标准。 美国中等学校学生的学术水准落后于其他国家18岁学生达到的水
平。 高等学校学生缺乏基础文化知识和素养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实际
上不能阅读,不得不补修阅读课程。 除了文化水平降低之外,数学、语法的水准也明显降低 尽管美国的教育经费增加了,但重大的犯罪率还是有了明显的提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在教育问题上的一致观点: 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历史检验
的多数人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有意义,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 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 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认为拉丁语、代数、几何等一些对学生心灵训练具有特殊价值的 科目应作为中等学校共同的必修科目。 重视智力的陶冶,主张提高智力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 对要素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强制学习。
第六讲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主讲 杨明全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yangmqbnu@
内容提要
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理论基础 基本的课程观 影响及评价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一)美国保守主义教育哲学 20世纪初,现代教育在欧美流行,经济危机爆发后,
现代教育受到冲击。 与现代教育对立的新传统教育应运而生:要素主义、
生身上,确保每一个才智卓越的青年受到高深的教育, 普及教育和教育公平不能以牺牲学术标准和英才为代 价。 1956年,贝斯特等成立基础教育协会。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60年代末,要素主义的主张加重了学生负担,
脱离实际,引起学生不满。逐渐失去了统治地 位。 8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带有要素主义的痕 迹。
或核心;教育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理智和道德的 训练。
三、基本的课程观
(一)关于课程目的 发扬社会优秀传统,促进人类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文化习惯,强调严格的智能训练。 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 培养英才。
三、基本的课程观
(二)关于课程内容
1、主张课程内容应该是“文化要素”
1、经济危机 2、保守主义的教育哲学观抬头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三)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批判 进步主义教育由于强调学习者的兴趣、自由、
目前需要、个人经验、心理组织和学生主动性, 忽视努力、纪律、长远目标、种族经验、逻辑 联系和教师主动性,完全放弃了以学业成绩的 严格标准作为升级的依据,轻视学习的系统性 和顺序性,因而降低了教育质量。
意来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理论基础
(二)知识观
秉持“符合说”,认为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 符合。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经验课程和从做中学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传统课程在学校
中失去立足之地。 教师传授的必须是真理,至于儿童对于所学的东西是否
感兴趣,那是次要的。
二、理论基础
(三)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进步的实质是消除人的本性。 教育目的:教育在于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
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 继承了传统教育的基本观点,强调教师、课堂、书本
三个中心,主张树立教师的权威,恢复学术性课程的 地位,整顿学校纪律,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要素主义的精髓: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 的精华,即要素,包括价值标准、知识、技能。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二)经济大萧条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分歧: 强调努力与强调兴趣。 强调学科与强调活动。 强调种族经验与强调个人经验。 强调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强调教材的心理顺序。 强调教师中心与强调儿童中心。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3、巴格莱之后要素主义教育的传统 1956年,贝斯特成立“基础教育协会”。 1959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带来要素主义的复兴。 60年代,康南特等提出一系列课程方案,在理论上都属于要
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 要有长期目标。 要包含价值标准。 “课程中应包含某种有关集体的价值标准,也就是社会上传统阶级的社
会文化价值标准、本国政治、思想界领导人的价值标准,以及西方文 明的伟大著作家的价值标准”。——巴格莱
三、基本的课程观
2、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高。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
技能,教育和课程应将人类文化的要素传授给 下一代。 知识技能的传授只靠儿童自身的经验是无法完 成的,不能迁就儿童的经验。 课程应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儿童的生活 经验为基础。 设置全国统一的课程。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四)代表人物:巴格莱
1、其人其事 1934年出版《教育与新人》,指出人能够积累、传递
知识乃是人类进化的原因,也是与生物进步根本区别 之所在。 1937年,起草《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之纲领》 1938年2月,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成立要素主义者 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 成。 1946年逝世。
(五)要素主义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1938-1945年。 1938年2月,巴格莱在新泽西成立“要素主义
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第二阶段:1945-1960年代末。 柯南特、贝斯特等人。 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按照学术标准进行能力分组。 实施英才教育,学校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最好的学
素主义的探索。 70年代“回到基础运动”。 80年代里根政府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都有着要素主
义的传统。
二、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保守主义的哲学观
确信基础文化具有一种能够保证社会平衡的共同核心。 人性观: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 社会观:社会乃是一种契约,不能根据人的善意或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