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五一中心小学刘亚兰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废墟、血迹、绝望、瓦砾、开辟、爆炸、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地震的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的危害。

2.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

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讨论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4):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强忍悲痛,赶去学校救儿子。

第二部分(5—11):这位年轻的父亲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

第三部分(12—24):父亲经过38个小时不停地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名同学终于获救。

四、拓展资料,总结全文
1.课前布置了搜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请同学们交流信息。

据美国地震台网测定,1994年1月17日4时31分(北京时间17日20时31分),在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北纬34°13′,西经118°32′)发生里氏6.6级地震。

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加上严重受损约4000余座),几条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通向洛杉矶市区及其他地区的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

地震还造成该市大部分地区断电停水,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雷击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2.总结设疑:地震是残酷的,但是当大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为什么说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让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共同探究。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复习引入
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

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废墟。

同学们,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生齐答——不大)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二、精读课文,品味父与子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父亲?
⑴“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了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处危险。

从这个“冲”字体现了父亲急切的心情,他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3)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找不到儿子很悲痛,但他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话,因此坚定了信念要与儿子在一起,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4)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地震后,学校变成了废墟,建筑物已经坍塌,当时的状况使人们认为孩子们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因此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哭,然后绝望地走开,也有人来劝阻他,但都没有动摇这位父亲,他仍然坚定信念,埋头接着挖,令人感动。


(5)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

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过程的艰难,更体现出父亲信念的执著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困难之大。

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在这36小时内,父亲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父亲对儿子的爱,使他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2.为什么说儿子也了不起呢?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想象: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阿曼达在废墟里会和同学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体会。

在长大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

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勇敢多么镇定啊。

是亲情,产生信赖;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他一直坚信父亲对他的承诺。

(2)“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位儿子不位安慰同伴,坚持生的希望,而且在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他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正是来自对父亲诺言的信赖。

3.品味“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师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师生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
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

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

四、课外拓展,提升能力
1.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1)其他孩子的父母地说“!”(2)消防队长地说:“!”(3)警察地说:“!”
(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们父亲地说:“!”
2.小练笔:《我想对了不起的父亲说》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一(了不起)←――――――(了不起)
信任
挖等
顽强勇敢
恪守诺言充满自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