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整册教案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l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整册教案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l 人教新课标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8个生字,会书写11个生字。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地震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师:悲伤、难过、痛心……,当我们每次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被废墟掩埋了的生命时,都只能以眼泪来祭奠他们。

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有一对父子,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几——矶、暴——爆、虚——墟、匝——砸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颤”为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提,左半部分要写的紧凑一些。

“疾”为半包围结构;其中里面不是“失”字。

“混、砸、砾、爆”为左右结构;注意左小右大“爆”左边不是“火”。

注意整个字的结构。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1994年美国洛山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38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自己儿子和儿子的同伴。

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s hān jīhùn xīxūmàn bào chàn jílìzá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颤抖疾步瓦砾砸碎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昔日:刚强不屈的气概。

瓦砾:破碎的砖头或瓦片。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三、精读领悟1.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1):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部分(2-4):父亲强忍悲痛,赶去学校救儿子。

第三部分(5-11):父亲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非常伤心。

第四部分(12-24):父亲奋不顾身挖了38个小时,终于发现儿子,并救出儿子,两人紧紧拥抱。

2.第一部分品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故事发生背景?(图片文字介绍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

3.第二部分(1)品读第2-4自然段,朗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从哪个词体会到的父亲此时的心情?“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父亲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

(悲痛绝望) 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坚定)4.第三部分(1)父亲“疾步走到那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2)哪些人来劝过他?父亲是怎样表示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说明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的爱。

(4)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你能说一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多久吗?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8小时:不到一天。

12小时:一天,24小时:一天一夜,36小时:两天一夜。

执着永不放弃(5)小组合作交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把时间罗列出来?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

(6)“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真实再现了当时父亲的样子:极度疲劳、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表明父亲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7)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这样做?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恪守诺言。

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5. 第四部分(1)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中你可以看到阿曼达的哪些品质?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爸爸。

先让同学们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先人后己(2)思考:阿曼达如此勇敢坚强,这种力量来自哪里?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他一直坚信父亲对他的承诺。

(3)小组讨论: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面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发生大地震的那天,阿曼达和同学被压在了废墟下,阿曼达想:“现在该怎么办?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救我,我好饿、好渴……也许……爸爸已经来到学校了,可能已经在挖掘了!”阿曼达对同学们说:“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同学们答道:“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爸爸会来救你?”阿曼达说:“我听我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和我在一起!在黑漆漆的废墟下,阿曼达的话使小伙伴们从新点燃了心中的蜡烛。

于是他们保持体力,静心等待生命一缕光……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终于劫后重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这对父与子为什么要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吗?因为父亲坚持到底,因为父亲永不放弃,因为父亲信守承诺,所以儿子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幸福。

因为儿子沉着冷静,因为儿子充满信心,因为儿子先人后己,所以父亲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幸福。

(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奇迹。

(6)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了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课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很具体。

从人物的这些细致的描写中,让我们品悟出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7)让我们一首小诗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

(播放视频)6.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感人肺腑的亲情与友情的故事。

四、课堂总结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对阿曼达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总结: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就是爱的力量!五、课堂练习1.填空“杉”的部首是(木),第五笔是(撇)。

“墟”的部首是(土),第五笔是(横)。

“砸”的部首是(石),第十笔是(竖折)。

2.组词矶(洛杉矶) 昔(昔日) 爆(爆炸)讥(讥笑) 惜(可惜) 暴(暴雨)六、作业布置1.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地震中的无论发生什么父与子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了不起爱的力量【教学反思】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17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

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对阿曼达优秀品质的理解。

如“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面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体会“了不起”这三个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