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学校:廊坊师范学院指导老师:贺莹姓名:李彬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11010141012目录第一章摘要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第五章正文第六章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4.对人性当中暴力第五章附录一、摘要与关键词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

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

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

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

《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生死疲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农村面貌。

在这部小说中以奇幻的手法借用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以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土改中送命之后投胎转世为各种动物的视角来写那五十年的农村的历史事实。

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因为莫言在这部作品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之精妙,风格之奇谲”。

更加给到我的感触就是,莫言是一个敢说真话的并且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部小说当中,莫言笔下的西门闹是个开明的地主,他并没有怎么剥削他的佃户,另外他对待他的下人还是可以的。

偶尔还会发发善心。

他这个地主所有的财产都是靠着祖祖辈辈勤俭节约,会过日子积攒下来的。

就是因为他的地多,就是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比别人好,他就该死么?如果这样,那么现在中国那些不种地的,生活条件好的,岂不是都该死?退一步说,他不把他的地租给那些农民,那些没地可种的穷农民还该怎么活?所以,莫言通过对《生死疲劳》中西门闹这一个地主家庭悲剧的描写,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政策的失误,甚至是残忍。

莫言的小说起初就是因为作品当中浓烈的政治批判性而遭到封杀。

试问,现在有多少作家写的作品不是“高大泛”之流的。

无视新中国成长历史背后的“心酸”,一味的歌功颂德,写那些高大,空泛,且自以为美的东西。

当我读到《檀香刑》时候,在感叹莫言高超的文学想象创作力的同时,又被他极其细微且逼真的细节描写所折服了。

《檀香刑》这部书是以清末为时代背景的。

写了清末义士孙炳的人生际遇,唱得一嗓子的好猫腔,颔下拥有高密最长,最密且黑亮的胡须。

因反抗德国殖民者修建胶州铁路而被告老而还的侩子手赵甲施以檀香刑而痛苦死去的故事。

中间穿插了孙炳的女儿眉娘与钱知县的感情纠葛,侩子手赵甲的处决的一系列犯人的往事等小说的支线。

莫言在这部小说中,对各种刑法的执行过程写那时相当的细微且真实的,那些画面就好似放电影似的步步展现。

他的这种细节描写,就好似用望远镜透过时空的阻碍,把画面定格在那个时代那个场景般真实,给人一种穿越之感。

例如《檀香刑》赵甲对钱雄飞实行凌迟时的场景:“钱雄飞竭力做出视死如归的潇洒模样,但灰白的嘴唇颤抖不止。

钱的掩饰不住的恐惧,恢复了赵甲的职业荣耀。

他的心在一瞬间又硬如铁石,静如止水了。

面对着的活生生的人不见了,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

他猛拍了钱雄飞的心窝一掌,打得钱双眼翻白。

就在这响亮的打击声尚未消失时,他的右手,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就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钱的右胸脯上旋了下来。

这一刀恰好旋掉了钱的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

”[1]这段文字只是摘取赵甲处决钱雄飞的文字中的很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很详细的描写了刽子手赵甲的每个动作与心理和钱的表情。

在没有摘录的关于钱被赵甲行刑的文字中,莫言对赵甲处决钱雄飞的细节描写甚至都精确到了每一刀。

关于莫言精致的细节秒的在这部书里还有很多。

在莫言的其他小说当中也是有这样的描写的,比如《红蝗》中,在描写就老妈陷进淤泥当中被九老爷救出来之后身上淤泥时,莫言的描写甚至都精致到了九老妈身上淤泥的不同颜色。

最后,最重要的最吸引我的是莫言作品中对人性的解读。

莫言是状人的天才,在他的一部部作品当中,写尽了人百态,写尽了人态之丑。

在丑陋当中来把人性之中的丑与卑都给展现了出来。

在莫言的笔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许多都脱去了虚伪的用于掩饰或标榜自己的礼法教化的外衣,显得个个都是快意恩仇。

莫言把人还原成了原始的天然的人,不加一丝的雕琢,这样让自己更好的认识到了自己,一个作为智慧生物的人。

而往往人就其本性来说,难免就会有些动物的特征,因为人毕竟作为大自然创造的千万生命物种中的一种,即是动物的一种。

另外莫言在小说中也用了很多丑的意象,比如:《红蝗》中对于大便这个意象的描写。

《檀香刑》中对于流脓、苍蝇等意象的描写。

由此可见在莫言的小说当中,描人叙事则多以写其丑者居多,“审丑”也是莫言在创作当中的一大特色了。

针对莫言作品中“审丑”的这一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是持批判态度的。

因为莫言在人性之丑,状物之丑的时候,往往为许多被文明社会驯化了数千年的“人们”难以接受。

认为莫言对于人的描写把人写的乏理性,把人与动物放在了同等水平上了。

也不应该把那些丑陋的意象过多的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

有专家学者认为,莫言在描人写物当中的审丑手法,是不符合传统艺术创作的原则的。

审丑过多,是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的。

但是我认为作为理性的智慧的人来说,更应该正视承认我们人性当中的丑。

人性中的丑毕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同时像大便,苍蝇,流脓等意象亦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正是因为莫言敢写人性当中的丑,人们生活当中的丑,才使得莫言作品下的人更加的真实,更加接地气,更加的受人欢迎吧。

三、莫言的生平与创作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同时,也是要研究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的。

毕竟,字如其人,文也是如此。

莫言成经说过:“一个作家不可能永远写他的亲身经历的事,那些事会很快耗干,像我们移植一棵树,树上的一块老土的养分很快就会被耗干,如果要想继续成长,必须要扎到新的土壤里。

”莫言的这句话主要论证了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创作源泉的问题。

从莫言的这句话中,莫言在创作源泉上的观点,首先他肯定了一个作家的创作来源是跟作家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莫言也同意要在周边的生活当中积极寻找新的元素和题材,通过整合再创造,把这些元素跟题材融入到自己的新的创作中。

莫言的少年与青年是具有挫折与磨难性的。

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脑袋最需要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时候。

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饿,我绝对要比现在聪明。

当然也未必,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就与食物有关。

”[2]莫言用这句略带幽默性质的话道出了他在童年与青年时期的苦涩与辛酸。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五岁那年入学读书,但是到了十一岁,因为家庭成分被定成了富裕中农,被村代表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辍学在家开始务农。

1967年莫言十二岁,那时候超前的公社化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加上自然灾害使中国正处于饥荒时期,中国的广大人民都饱受饥饿病痛虚弱的折磨。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少年莫言因为饥饿偷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

在被发现后少年莫言被带到了生产队所在的工地接受批斗。

回家后又遭到父亲的毒打。

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事会对一个十二岁的少年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啊。

据这段惨痛的难忘的回忆,莫言后来写成了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透明的胡萝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世悲惨的且有异常坚韧,敢于向不行命运抗争的的“黑孩”形象,他从小失去了母亲,经常受到后妈的虐待。

它能够在寒冷的冬天光背赤脚,不怕打铁炉中烧红的钢铁,他非比寻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能闻见别人闻不见的气味。

在这部小说中的“红萝卜”的意象也许是这个命运多舛的黑孩对一个温暖的,幸福的世界的憧憬吧。

《枯河》描写了一个叫小虎的孩子的悲剧,他在村书记的女儿小珍的纵恿下爬上了书记院后村里最高的白杨树,为小珍折数枝。

不料树枝折断了,小虎连同树枝砸晕了小珍。

于是小虎遭到书记,父亲,母亲,哥哥的暴力毒打,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

这两部小说,也许是莫言对自己的悲苦的童年生活的一种回忆与缅怀吧。

莫言十六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实在山东高密的农村这个大环境下生活成长的。

他做过农民工,参加过挖掘胶莱运河的运动。

在棉纺厂做过工人,司磅员。

也做过棉纺厂夜校的语文教师。

二十一岁,历经阻碍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

莫言参军成功,可谓是莫言人生之中最大转折点了。

因为,他怀揣着满腔的抱负与热血走出了他熟悉的落后的农村,走向了军旅,走向了城市。

莫言在军队里与战友之间的关系处的是非常的融洽的,表现也是积极的,勤劳的。

他不怕干脏活,累活。

为战友打扫院子,清理厕所。

虽然他不张扬,但这些事都被他的战友和上级看在眼里。

与此同时他在军队里还坚持学习,提高文学修养。

莫言在他二十六岁的那年,在河北保定双月刊《莲池》第五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这部短篇小说是书信体例的。

描写了一个新婚不久的少妇,对他远在海岛上当兵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此时莫言刚刚结婚不久,他的女儿管笑笑也即将出生,可见莫言的婚后生活还是相当的甜蜜的。

二十七岁,因为在军队当中表现优异,而得到提拔,被调往北京延庆当干事。

从此莫言就在生活上几乎彻底告别了农村的生活,伴着他的只有他过往在农村生活过的记忆。

三十一岁莫言以山东高密为地域原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红高粱》。

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可以说是莫言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锤定音之作吧。

这部小说以“我”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这部书里即有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爱情故事,也有我爷爷和我奶奶抵抗日寇的故事。

给我们展示了山东告密的地域民风,也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力。

四十岁,莫言为了纪念去年去世的母亲,创作了长篇小说《丰乳肥臀》。

当年冬天这部长篇小说在《大家》杂志连载。

这部小说描写了关于母性的伟大,朴素与无私。

但是这部小说中关于母亲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关系,生育儿女的情节,备受人们的争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