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校读札记张书群伴随着莫言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莫言创作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出现了大量的有关莫言创作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文章更多散见于报章杂志,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界对莫言创作的深入研究,为了给学者们研究莫言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爬罗剔抉”、编选整理,便成为一项极具学术史意义的工作。
作为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集,贺立华、杨守森合编的《莫言研究资料》汇集、编选了大量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以附录的形式展现了莫言作品发表、出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索引,既可以为莫言文学研究者继续研讨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也可以使他们在资料查找和检索方面更为便捷,对于深化、拓展莫言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贺立华、杨守森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8月第一次印刷。
该书大32开本,共444页,37万字,印数4000册,定价12元。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著名女画家王颖为该书设计了素朴而又精美的封面,齐涛担任责任编辑。
该书目录前为读者提供了十一幅与莫言相关的照片和莫言小说《辫子》的创作手迹,每幅照片下都配置了一些文字性说明,为读者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第一手资料。
这部资料集是编者历经几年经过认真搜集、整理而成的。
编者在1992年6月30日的编后记中明确写道:“几年前,早在动手撰写《怪才莫言》的时候,我们就计划编选一部《莫言研究资料》集,并开始了有关资料的搜集工作。
”由此可知,此书从最初着手搜集资料到最后编辑成书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
清代文史专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讲,“沉潜者尚考索之功”,作为学术研究中最基础也最辛苦的一项工作,资料的搜集、编选与汇编既需要编选者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也需要编选者遵循严格的编选原则。
为了充分保证资料研究集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编者严格依据选2012/8・文艺争鸣・当代文学建构11期;15.陈墨的《莫言:这也是一种文化——评〈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原载于《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4期;16.夏志厚的《红色的变异——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红蝗〉》,原载于《上海文论》1988年第1期;17.朱珩青的《愤怒,一种新的情感形式的探索——读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原载于《萌芽》1988年第9期;18.李洁非的《鬼才写鬼事——莫言〈五梦集〉之四、之五》,原载于《青年文学》1988年第11期;19.丁帆的《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原载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20.杨守森与贺立华的《说梦:人生之谜的沉思——〈食草家族〉序》,原载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食草家族》;21.香港学者周英雄的《红高粱家族演义》,节选自七十七年八月十七——廿三日中时晚报时代副刊。
这些研究文章主要对莫言小说新颖的叙述视角、汪洋恣肆的语言、独特的艺术感觉和文学意象、典型的现代派手法的运用、叙述手法上由“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的转变以及小说对丑恶的渲染和结构的随意性等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关于莫言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继承、融合和超越的研究。
这类文章共收入6篇,分别是:1.兰小宁、贺立华、杨守森的《莫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派》,原载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怪才莫言》一书;2.王国华、石挺的《莫言与马尔克斯》,原载于《艺谭》1987年第3期;3.李万钧的《试论莫言小说的借鉴特色和独创性》,原载于《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6期;4.美国学者托马斯・英奇著、王林铧译的《莫言与福克纳》;5.日本学者藤井省三的《魔幻现实主义地描写中国农村》,原载于日本ICC出版局1991年版莫言短篇小说集《来自中国乡村的报告》;6.王冲与石挺的《融合与超越》,原载于《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
(三)关于莫言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主要辑入3篇文章:1.灌林的《近年莫言小说评论漫述》(原载于《福建论坛》1987年第2期)认为近年关于莫言小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艺术创新”以及“对红高粱系列小说主题内涵、象征意蕴的阐释”几个方面的研究。
2.白烨的《莫言小说研究概述》主要从莫言小说的独特意蕴、莫言小说的文体追求、莫言小说个性的由来、莫言小说存在的不足四个方面对1986年至1988年之间出现的关于莫言小说的研究进行了概述。
3.房福贤的《全国首届莫言创作研讨会纪实》对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青年思想家》杂志和中共高密县委宣传部共同发起的莫言创作研讨会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记录、整理。
该次研讨会于1988年9月6日至8日在莫言故乡高密县城举行,主要围绕“莫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莫言创作的基本特性”、“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莫言小说中的‘祖宗崇拜’”、“莫言小说中的‘丑’”以及“莫言小说中的不足”等议题展开了气氛活跃、热烈的学术讨论。
莫言本人也在听取与会人员的发言后围绕“农民意识问题”、“写丑的问题”、“关于拯救人类意识的问题”谈了自己颇具见地的看法。
(四)在本辑关于莫言创作研究的文章编选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贺立华、杨守森作为资深的资料编选者,坚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文心雕龙・知音》)的编选原则,并未因为是莫言的好友,而只编选肯定莫言创作成就和文学意义的研究文章。
本辑还编选了一些对莫言创作存在的不足予以科学性分析和阐释的文章,体现了科学性、客观性的编选特征。
如李清泉的《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潘新宁的《〈红高粱〉的失误及其原因》、贺绍俊与潘凯雄的《毫无节制的〈红蝗〉》、王干的《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小说批判》、杨联芬的《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等文章都对莫言创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颇具见地的学理性分析和透视。
杨联芬的《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一文值得一读。
杨联芬一方面从色彩的运用、意象的营造、陌生的语言、冷静的诗意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阐释了莫言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形式,进而指出莫言创作的意义、价值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独特贡献:“莫言之崛起于新时期文坛,决不仅仅在于其慷慨悲凉的《红高粱》,似乎更取决于他与众不同、瑰丽奇谲的表现形式——这体现着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反映着他的复杂审美情趣,灌注着他个性化的价值判断的艺术形式,使其作品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这才是莫言小说的价值所在。
”(2)另一方面,她也在文章中客观而诚挚地指出,作家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固然重要,然而如果固守于自己的风格而不寻求新的突破,风格就会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甚至2012/8・文艺争鸣・当代文学建构诱使多少个时代的读者有兴趣进入于其中”中的“于”疑为衍字。
(三)因字形相近而误排形成的文字讹误现象,共有32处:1.第30页“尖兵车上载重机枪一梃”中的“梃”疑为“挺”;2.第61页“竞被一条汉子花四倍的钱买去”中的“竞”疑为“竟”;3.第46页“日冠屠杀公婆庙村民136人”中的“冠”疑为“寇”;4.第54页“横棱两可的狭长脸庞污染着高密东北乡纯洁的空气”中的“横”疑为“模”;5.第108页“但是这些东西一次次地被写进书页,一次次她被搬上银幕”中的“她”依据上下文意思疑为“地”;6.第138页“既已渫血沙场”中的“渫”疑为“喋”;7.第155页“象征、隐喻的出寄创新”中的“寄”疑为“奇”;8.第163页“因为他写得汪洋恣肆、色彩斑澜”中的“澜”疑为“斓”;9.第168页“他有着一颗尚未氓灭的,对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追求的童心”中的“氓”疑为“泯”;10.第170页“通过主义公的内心独白、心理回忆、自由联想等等来反映学校生活和社会风俗”中的“义”疑为“人”;11.第177页、179页中两次把“戴凤莲”中的“凤”写为“风”;12.第181页“不平凡的岁日”中“岁日”依据用语习惯显然应该是“岁月”;13.第188页“必须真的杀一个人或强奸一个人并将其全部过程完全暴露在观众而前一样地荒唐可笑”中的“而”疑为“面”;14.第192页“边篇小说的艺术构思”中的“边”疑为“这”;15.第203页“原载《当代文艺挥索》”中的“挥”疑为“探”;16.第211页“喻示着原欲的罪衍”中的“衍”疑为“愆”;17.第220页注释④“袁柯著《中国古代神话伟说》”中的“伟”疑为“传”;18.第228页“我曾经于过两件投石的事”中的“于”疑为“干”;19.第231页“由于作者的毫无节制而破环了这一主题的实现”中的“环”疑为“坏”;20.第236页“最环的畜牲也坏不过人”中的“环”疑为“坏”;21.第242页“道德败环”中的“环”疑为“坏”;22.第263页“真接原因”中的“真”疑为“直”;23.第271页“便人目眩”中的“便”疑为“使”;24.第271页“山洪瀑发”中的“瀑”疑为“暴”;25.第272页“怒我直言”中的“怒”疑为“恕”;26.第317页“余吕鳌”中的“吕”依据莫言小说《红高粱》原文应为“占”;27.第320页“向大地万物索取精神的慰籍”中的“籍”疑为“藉”;28.第321页“却断然不是这些以横仿为源的‘准现代派’之作”中的“横”疑为“模”;29.第376页“朱衍青注重其对语言常规的超越”中的“衍”依据期刊以及本书编选文章疑为“珩”;30.第377页“终于可以不避污秽地直感话鲜也是沾满污垢的生活的人生态度”中的“话鲜”令人费解,疑为“鲜活”;31.第418页“像淮海大战、平律大战”中的“律”依据历史常识疑为“津”。
(四)因读音相近或相同而形成的文字讹误现象,共有28处:1.第62页的《天堂蒜台之歌》中的“台”疑为“薹”;2.第142页“现实成份”的“份”疑为“分”;3.第147页“情感抒泻”中的“泻”疑为“写”;4.第161页“使他不得不寻找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故事和情节来反映拉美错纵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情况”中的“纵”疑为“综”;5.第171页“比用第一人称自说自划更有效力”中的“划”疑为“话”;6.第217页“湖光敛滟”中的“敛”疑为“潋”;7.第218页“莫言模写声音”中的“模”疑为“摹”;8.第222页“恰如其份”中的“份”疑为“分”;9.第236页“人跟狗跟猫跟粪缸里的蛆虫跟墙逢里的臭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中的“逢”疑为“缝”;10.第238页“为了予卜‘押花会’的输赢”中的“予”疑为“预”;11.第245页“痛心嫉首”的“嫉”疑为“疾”;12.第256页“善罢干休”中的“干”疑为“甘”;13.第270页“老百性也不是猪狗牛羊”中的“性”疑为“姓”;14.第280页“苍促和疲软”中的“苍”疑为“仓”;15.第283页“两分手稿”中的“分”疑为“份”;16.第292页三处出现的“消谴”疑为“消遣”;17.第293页“它附着在慧星的尾巴上”中“慧星”疑为“彗星”;18.第299页“那怕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总体意向”中的“那”疑为“哪”;9.第299页“循规蹈矩的读者受不了这等刺戟”中的“戟”疑为“激”;20.第301页“四老妈脸上的表情与性的刺戟有直接联系”中的“戟”疑为“激”;21.第305页“或曰插科打浑”中的“浑”疑为“诨”;23.第307页“新的想反的审美经验”中的“想”疑为“相”;24.第361页“贺立化”中的“化”应为“华”;25.第394页“为命请命的作家”中的前一个“命”疑为“民”;26.第424页“蝎子窝里桶一棍”中的“桶”疑为“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