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
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
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
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
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
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
所以在当时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的模式就出现了。
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
章程颁布之后,到1910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
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
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功不可没,在1907年的时候,他被升任为学部大臣了。
这个学部大臣用现在的官职来说,可能就是教育部的部长了。
当时跟张之洞同时期做官的官员后来评价张之洞时说“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就是说张之洞把很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振兴国家教育方面,来为国家培养一些后备人才。
张之洞对教育是怎么理解的呢?张之洞的道理在于得人,他认为当时清朝的国土很大,但是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寡、物产的丰缺不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是一个物质的前提。
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在于教育,在于培养人才。
所以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很多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都是对教育目的阐述,教育目的基本上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在最初的时候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到后期就开始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国家,使国家更加强盛。
所以说张之洞兴办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后备人才。
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
从张之洞的言论来看,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和强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
教育是由谁来做的呢?学校。
学校办教育干什么?用来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国富民强。
所以对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张之洞是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的。
在这样的一个思想指导下,他认为教育的振兴是当务之急,并且是国家的一个根本。
这样的一种思想跟我们现在政府提倡的“科教兴国”、“人才战略”,是有很多相似地方的。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
张之洞在整个清末的教育领域当中都是很有威望的。
大家常常听到张之洞这个名字,可能对他的政治主张、军事活动比较了解。
我们知道他是洋务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其实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他的整个人生当中也比较多一些。
(三)张之洞教育理念的形成原因我们再来看一看为什么张之洞会提出这样一些教育改革措施?为什么他能振兴清末的教育呢?这跟他的出身,跟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系的。
张之洞出生在清道光17年八月初三,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在贵州出生。
18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26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到同治2年的时候他开始做官了,这个时候中了探花。
张之洞做过翰林院的编修、教习、试读、试讲的学士和内阁学士等职位,而且一度是清流派的健将,后来做了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个时候他就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同时我们看到他的一些政治主张也牵扯到了教育、文化方面。
我们知道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有这样一个教育主张,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这个时候跟他同时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1902年的时候,张之洞创立了湖北师范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基地。
张之洞在湖北地区推行教育改革,所以现在湖北省境内,特别是武汉市,学校是非常多的。
二、张之洞的生平纪要(一)张之洞对治安的主要功绩张之洞非常注重教育和治安。
他认为教育是强国之本,国家的安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对清末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他对于治安的理解也是有跨越性的,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出现也是由张之洞倡导的。
张之洞曾经任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一些职位。
在湖北地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是教育方面,也有军事、政治改革方面的。
所以武汉地区的人们对于张之洞是耳熟能详的,对他也是非常尊重的。
他曾经在汉阳兴办了铁厂,还开发了大冶铁矿,还在湖北兴建了一个枪炮厂。
八国联军的时候,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和刘坤一一起与驻沪各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镇压了维新派的唐才常,然后自己组织义军反抗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
在这个事件上张之洞非凡的军事才能展现出来了。
(二)张之洞的主要事迹张之洞生活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叫张瑛,是清朝的一个贵族,同时也是清朝的一个知府。
他早年对张之洞管教的比较严,而且为张之洞聘请了很多名师来精心培养他。
张之洞四岁的时候就可以读书了,学习非常勤勉。
八岁的时候读完了《四书》、《五经》,十岁的时候开始写诗,写文章,他的伯父嘱咐说“敛才勿露”。
就是有才华不一定非要显露出来,张之洞一直谨遵这个教诲。
在科举的路上,张之洞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
1849年的时候,张之洞应童子试,中了童生,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小孩,第二年成为秀才。
到了1852年的时候,参加顺天府的乡试,中解元,解元是举人当中的第一名。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张之洞南下,随父亲行军打仗,在行军打仗之余,他还是不忘学习自己的功课。
1856年的时候,张之洞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被录取为觉罗官学教习,在这一年的时候,他参加了翰林院的工作,但是他的父亲病故了。
到1862年,张之洞入京参加会试,他被挑取为誊录第三名,给他一个书吏的职位。
张之洞对于给他的职位非常不屑,他非常不快乐,所以就离开了京城。
到第二年再次入京参加会试,在榜上列141名贡士,他复试的时候是一等一名。
后来殿试的时候被慈禧太后选中了,中了探花。
然后赐他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当时张之洞就做了这个工作。
后来因为他的妻子石氏病故,在翰林大考中失误了,就被选派出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从此之后,张之洞就开始了他做官的生涯。
1867年张之洞任湖广学政,这个时候也是在教育行业当中,学政相当于教育厅的厅长。
在这个时候他大力的兴改革选拔措施,选拔一些人才,老百姓都非常拥护他。
后来他卸任回到了京城,在京城过了两年相对比较悠闲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他跟一些好友一起纵论古今,这个时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比较悠闲的阶段。
1873年的时候,张之洞又到四川做学政,到任之后,四川考场舞弊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个现象,张之洞实行了一些措施来整顿。
整顿了考场舞弊的现象,也让考试的氛围重新回到了正规的轨道上。
在他当学政的时候,他还培养了一些有才华的学子。
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杨锐,就是当时他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选拔出来的一个才子。
张之洞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和他做各省督学的经历,让张之洞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反思。
他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是一帆风顺,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他觉得对于一些很有才华,但在科举考试当中无法展露自己才华的知识分子来说,科举考试不是一条很好的路。
他在湖北、四川当学政的时候,他也意识到参加科举考试真正中举的这些人不一定有才华,但是没有中的这些人却有很多在各个方面是有才华的。
所以根据他自身参加科举的经历和他的一些所见所闻,还有他在各个省做学政的一些经历,他感悟很深。
很深在哪里?他认为教育需要改革了,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了。
所以他有一些文章给学生指点迷津,像他写的《书目答问》给学生说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来学生非常推崇他的一些思想。
张之洞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卸任之后,他生病了,生病的时候他没钱治病,衣服破了也没钱买,生活相对来说很窘迫。
1876年的时候,张之洞结束了四川学政的政治生涯,回到了京城。
这个时候张之洞加入了“清流”之中,他非常喜欢直言进谏。
所以这个时候他跟当时的几位颇能进谏的大臣,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都是非常愿意给皇上提建议的。
再加上后来又出现的两位刘恩溥、陈宝琛,并称为“清流六君子”。
到了1879年的时候,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变故,就是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为了继续掌权,这个时候就立光绪为帝。
光绪称帝之后,遭到了大臣的反对。
张之洞这个时候看到了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他就上疏迎合慈禧的主张。
慈禧当时遭到大臣的反对,张之洞出来支持她,慈禧非常高兴,所以慈禧对张之洞非常有好感。
张之洞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在川地东乡发生了一场官兵乱杀百姓的惨案。
这个案件经过多年的互相推诿,官员都不去认真的侦查,不去追究事情的真相,所以没有定论。
到1879年的时候,张之洞一天内连上了三个折子,正好赶上慈禧非常欣赏他的时候,他连上三个折子要求重新审理此案。
后来慈禧也开始重视这个案件了。
大臣们迫于压力,不得不认真办理,后来把涉案的官员都找到了,然后严查,有的杀,有的罚,这样就还了百姓一个公道。
这个案件结束之后,张之洞是名声大振。
1879年到1880年这一段时间,清朝朝廷内部就修改《中俄条约》发生了一些纠纷。
当时崇厚签订了《中俄条约》,这个《中俄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个条约当中有很多侮辱性的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