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麻城市中馆驿镇中心小学黄金妮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56-58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

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

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

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

让学生通过说圆、画圆、感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和画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缘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体化,同时已经学过了几种常见图形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前学的几种常见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无论从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故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所见到的圆形物体,引出圆的概念,了解圆的特征。

圆的相关知识与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获得,“学”数学就是“做”数学;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自己的探索所得提供科学验证和知识深化、运用的机会。

通过认识圆、画圆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回归本质数学课堂,营造高效数学课堂”成了设计本节课的出发点。

具体体现在: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数学课堂。

数学课,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在课的开始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走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目标明确,学有所向。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获取成功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主体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活动,主动探究新知。

学生既感受了活动的快乐,又成功获取新知。

3.随堂反馈,打造高效课堂。

“减负增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学课堂既要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学习目标。

新知教学之后的“闯关练习”,引导学生在闯关中完成“双基”的达标检测,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然后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发现圆的特征;再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得出字母公式;最后教学画圆的步骤,培养学生作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学生:用来画圆的物体、圆规、彩笔、直尺、剪刀等。

教学流程一、创境感知,揭示课题1.新课导入。

谈话:今天,老师将要和同学们深入研究我们已经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请欣赏—(播放课件)师:猜到我们要研究的是哪个平面图形了吗?那就是“圆的认识“(板书课题)2.揭示学习目标。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其实,生活中有的物体从古到今都只是选用了圆的造型,譬如车轮。

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就是—(课件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该装在哪儿?”)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吧!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探究圆的特征。

1.感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借助圆形物体画圆、剪圆。

师:课前,请同学们找了一些有圆形的物体,你能借助这些物体在纸上画一个圆吗?(学生画一画。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刚才画圆的方法?(2-3名学生汇报。

)师:刚才我们借助手中的物体,用描、印或摹的方法画出了不同的圆,真棒!为了研究的需要,请大家把自己刚才画的圆剪下来,好吗?请一定要注意用剪刀的安全。

(学生剪一剪)(2)小结。

师:同学们的动作还真利索。

在画和剪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圆形和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生说后师评价:不错,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折一折,认识圆心。

师:简单的“画一画、剪一剪”,都能让我们有如此了不起的发现。

老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收获更多。

有信心吗?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吧!不过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折,行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折的要求:把手中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齐读要求,请一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后,全体学生动手折。

交流学生的发现。

(预设:生:我发现这些折痕都交于一点。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把“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2)自学,认识半径和直径。

师:认识圆,知道“圆心”还远远不够,还要了解“直径和半径”。

(板书)。

请大家在书第56页下面的一段话中找一找,读一读,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定义。

(生看书)师:你能在自己的圆中画出圆心、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吗?(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其余生画在自己的圆中。

)(3)练习,判断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出示课件)判断后师生共同小结直径和半径的意义。

3.探究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1)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学生自主探究。

师:在折一折、画一画中,我们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如若能量一量、想一想,老师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探究要求:请猜一猜、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你的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有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2.在你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2)交流汇报小结: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d同时板书:d=2r或 r=2(二)探究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1.生介绍圆规用法。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了解了圆的很多特征。

看着大家手中大小不一的圆,老师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想让所有同学快速画出一样大的圆,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请几名学生回答。

)师:圆规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画圆工具,谁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使用方法?(生说)2.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谢谢这些热心的同学,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了。

动手画一个吧!(生画)3.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注意事项。

师:动作真快!在画的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或想提醒别的同学注意的问题?(生说)4.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老师想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可以怎样做?(生说后画)师:如果想在黑板上画一个直径是40厘米的圆,该怎样做?(生说师操作)引导生小结并板书画圆的步骤:定长(半径)、定点(圆心)、旋转一周。

5.教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我们画的两个圆一样大吗?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呢?圆的位置又由什么决定? 小结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完成学习目标。

师:学习到现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能完成了吗?(再次出示学习目标后,生自由发言。

)2.双基达标检测。

“闯关练习”第一关:我的收获。

(1)今天我学习了圆的知识。

我知道用O 表示( ),用r 表示( ),用d 表示( )。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 )。

(2)我还学会了画圆。

画圆时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是( ),针尖一脚固定的一点是( )。

第二关:选一选。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

A.半径长度 B.直径长度(2)从圆心到(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 B.圆外 C.圆上(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 )叫直径。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第三关:判断对错。

(1)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100条直径。

( )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 )(3)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6)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 )(5)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第四关:剪一剪。

老师有两张分别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如图),你能把它们分别剪成最大的圆形卡片吗?教师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四、欣赏延伸,拓展提高1.欣赏。

(播放课件)2.实践作业。

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要怎样画?板书设计: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本节课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1、明确目标,为学生探索指明方向。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通过课件,引领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接着揭示课题,然后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该装在哪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后,便开始有目的地走进课堂,进行主动地探索。

学习的兴趣比以往更加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增强。

一节课,大多数的学生都在为解决此问题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动手实践,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新知的探索。

在这一节课中,本着回归本质数学课堂的理念,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了许多的动手实践活动。

在画一画中,学生感受到了多定长(半径)定点(圆心) 旋转一周种方法画圆;在画一画和剪一剪中,学生感受了圆的本质——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在折一折中,学生认识了圆心;在折一折和量一量中,学生探索和理解了圆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