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 必修一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 必修一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中外联系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史观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历史史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重点:通过史观的学习强化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功绩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历史史观如何熟练的应用历史学习。

四、课时安排和教具准备:
1课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一首辛亥革命的诗歌导入,通过复习中国近代史从而指出中国当时的革命任务。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国旗:五色旗(1912~1928,中华民国国旗之一,红、黄、蓝、白、黑
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都城:南京
纪年:国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自由平等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⑤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
⑥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

(移风易俗)
3、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在复习本课的过程中,我运用各种办法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但我本课准备比较匆忙,导致语言缺乏锤炼,当然,课堂语言的修炼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平时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正如苏霍姆林斯说的那样:“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一节课”。

唯其如此,方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出口成章。

教学语言的锤炼,永无止境!
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兴趣的激发,其余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挖掘,故课堂缺乏立体感。

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历史昂扬持久的兴趣?让历史教学更多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是我们每一个历史学科人肩负的重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高。

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可接触到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高一新授课教学的深度不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理论素养不高,不少历史学习必备的能力还有待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通过有意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
史判断能力,避免成为以前的简单重复。

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这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中的第二节,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

高考复习中十分重要。

课标分析: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2、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3、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刘老师: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当中的重要内容,授课老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很有必要,也是科学合理的。

并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本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候老师:同时,授课老师采用了几段文字史料,把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这三个重点难点问题以材料解析的方式进行了突破,最后一个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用多元史观来看待辛亥革命取得了那样的伟大成就呢?
李红云: 我来说说吧。

我负责从学生维度进行观察,具体的观察视角是“学生在复习课上,对材料解析题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如何?”。

从课堂导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的一段话”观察的结果来看,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认真浏览老师课件给出的表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课堂效果;
课上适当利用一些史学争鸣,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史学界的前沿动态,还可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尤其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

比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史料、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效果很好。

【课堂评价】
B层(全部完成)A层(只完成选择题)
1.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4.1913 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5.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 500 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 4 200 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2)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