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PPT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PPT

• 非正式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 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课堂管理必须协调非正 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 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依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 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 (二)群体规范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 文的非正式规范。
• 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 对某事物的评价和判断;2 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 由于趋同倾向 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行为上的一致,成为引导 学生行为的指南。
• 合作是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以便完成某项任务的过 程,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 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 一、课堂纪律的定义及类型 • 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程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
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课堂纪律 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 类型: • 1、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 2、集体促成的纪律 • 3、任务促成的纪律 • 4、自我促成的纪律
• (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应该支持和保护,对 于中间型的,要慎重,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对于消极型的,要教育、 争取、引导和改造;对于破坏型的,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 制裁。
•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
关系等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 • (一)群体凝聚力 • 群体凝聚力是指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可以通过对群体成员对群体
•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 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 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合、相互 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第十四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 一、课堂管理的定义及功能 •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
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 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 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 参与式领导 监督式领导 • (二)班级规模 • 班级规模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 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就越大。班级越大,内部越容 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 (三)班级性质
• 二、课堂结构 • 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
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 (一)课堂情境结构 • 1、班级规模的控制 • 班级规模越大,学生平均成绩越差,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管理
• 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 (1)松散群体:学生们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 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 (2)联合群体: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 意义。
• (3)集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成员有个人意义,且有重要的社 会意义。
•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 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 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 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在课堂里比较常见的非正式小群体有朋友和 小集团。
的忠诚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 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强凝聚力常常是衡量 一个班级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 提高措施: • (1)了解群体的凝聚力的情况 • (2)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 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 (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 豪,形成归属感。 • (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 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 (四)对教师的期望
• 人们对教师在学习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 是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 意向的期望。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也会形成定型的期望,期望教师 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这种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 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 群体有三个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
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 范制约。 •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的影响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 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由教育、 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是正式群体。
• (三)课堂气氛
• 课堂气氛是教学过程的软环境,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 的综合状态。
• 课堂气氛分为三种: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对抗的课堂 气氛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 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 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