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公信力知识地图

媒介公信力知识地图









媒介公信力的要素有四项: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准确、形式亲和。
以人为本:这是媒介提高公信力的本质要求。媒体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站在社会大众立场上,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心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提供各种信息传播服务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展权、表达权、监督权。
内容真实:坚持内容真实是媒介提高公信力的根本要求。媒介追求内容真实就要做到:内容真实,新闻报道不含有虚假、猜测和虚构成分;内容客观,呈现新闻事件原貌,不加入报道者的偏见;内容全面,对新闻事件报道完整,不回避新闻事件中的任何重要事实;内容准确,新闻报道准确无误;内容平衡,对有争议性的新闻平衡报道争议各方的情况,不偏袒任何一方;内容及时,新闻报道及时,有时效性;不发布虚假广告。
媒介公信力——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任、信服的内在力量,它的要素有四项: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准确、形式亲和。媒介公信力的实质是受众和新闻媒介机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履行社会契约承担社会责任而展现的信任力和责任力。新闻媒介展示的责任是信任基础,受众展示的信任是责任体现。它一方面反映了受众对一个媒介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媒介在受众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引导力,是媒介的社会皮肤,是媒介竞争的关键,是媒介追求的目标,是一面媒介认识自身差距的镜子,是媒介改进自身工作的最有效的武器。












虚假新闻:就是新闻报道违反了真实性原则。表现形式: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添油加醋;炒作“热点”,吸引眼球;网络转载,信息失真。其成因:媒体竞争激烈;经济利益驱动;媒体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职业道德败坏;网络信息转载“推波助澜”。其危害:损害媒体公信力,降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影响了政府形象
5有序传播不是一种政治概念诉求,而是一种秩序的建立,一种媒介素养的养成。
媒介责任与构建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影响媒介公信力
媒介素养: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3.公信力影响大众媒介功能发挥:
①公信力对媒介政治功能的影响
政治沟通;政治参与;舆论引导;权力监督;议程设置
②媒介公信力影响媒介经济功能的发挥
报道经济信息;监督市场秩序;刊播商业广告,引导消费,影响和改变社会需求;作为产业,赢得利润
③公信力对媒介文化功能的影响
维护主流价值观,塑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大众文化
社会发展需要媒介公信力
社会转型期亟须发挥媒介公信力作用
公民社会产生和成熟带来的媒介需求
公民社会:一个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它指独立于政治国家控制之外的组织化的社会生活领域。
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直观与受众地位的超越
以人为本和媒介公信力建设












以人为本:从新闻自由原则到社会责任原则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媒介素养的核心价值与培育
媒介素养培育:基于媒介特质、基于责任传媒特性、基于报纸竞争动力
民本意识优化媒介素养
1制度环境,柔性演进
2媒体实践,回归本位
3媒介视角,适时转换
4媒体形象,公信为重
公信力重在制度建设
伦理与法律的双重严肃性
信息公开法律对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制度性嵌入的调控手段
煽情主义新闻:媒体在新闻的选择上,回避重大新闻,以趣味性、反常性和刺激性作为新闻选择的标准,利用手中猎奇、窥探的心理,大肆报道凶杀、色情、暴力和娱乐新闻,满足受众的低级趣味。表现形式:新闻色情化;追星热。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业主义对媒体的侵蚀。其危害: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满足受众低级趣味,污染社会风气。
导向准确:这是媒介提高公信力的内在要求。媒介要做到导向正确,媒介就应该践行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的作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拒绝暴力、拒绝低俗,新闻格调高尚,不随意炒作粗俗不雅的新闻;广告比例适当;提供权威信息等。
形式亲和:坚持形式亲和是媒介提高公信力的必然选择。媒介要做到形式亲和就要做到: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受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傲慢自大;议程设置要扣准社会进步节奏,报道选题联系群众身边实际,反映群众心声,满足广大受众的实际需求,贴近受众的心理诉求;报道的体裁角度多样,更加活泼更开放;报道表达亲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运用群众语言,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进入受众心灵空间,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正确引导舆论——建构媒介公信力的根本要求
新闻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1党性原则;
2协调平衡原则;
3以人为本,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原则
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方式:
1正面引导
2典型引导
3参与式引导
4开放式引导
5警示式引导
责任造就公信力
责任造就媒介公信力
契约责任与非契约责任
媒介的契约责任,通常以一般和个别结合的方式履行,即作为单个媒体,必须一一对应地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开展新闻业务与经营业务。
责任内化
创造性和多样性是新闻魅力之所在,它的驱动力来自经过内化的责任,即化作了记者的认知方式、认知态度与创造热情的责任,并且具有鲜明和正确的引导取向。
公信力外现——有序传播(前提:掌握话语权有序传播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3有序传播是经过必要整合的传播
4有序传播是民族共同心理形成的最新要素
职业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职业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职业纪律(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职业责任(真实地报道新闻)。









公正传播就是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原则,它是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或传播者不以一己之立场,片面地报道事实与提供知识自己赞成的一方面意见,压制、不报道或歪曲报道另一方面的事实或自己反对的一方的意见。其意义是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以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媒介公正传播的具体要求:
1.代表公众利益
2.对社会公共权力实施舆论监督
3.代表弱势群体利益
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
1.媒介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和渠道
2.媒介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3.媒体可以检测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行
4.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公信力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2.公信力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体现
媒介公信力


社会转型离不开媒介公信力推动;
社会和谐建设需要媒介公信力参与
社会发展中媒介公信力的道义履行
媒介公信力理论构建



VS





公信力——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众和公共机构面对时空不确定、公众交往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开、公平、客观、正义、效率、人道、责任的相互作用力——信任力和责任力。公信力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该公共机构履行契约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公共机构在履行契约过程中对公众产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引导力,是公共机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公信力的实质是公众和公共机构在社会活动中围绕履行社会契约和承担责任而展现的信任力和责任力,属于政治伦理范畴。
虚假广告:如果广告表达形式不妥或因信息不完整而给消费者造成了错误的印象就是欺骗广告,不管广告是否造成消费者受骗的事实。表现形式:消息虚假、品质虚假、功能虚假、价格虚假等的广告;夸大失实的广告;广告语言模糊或不完整,误导消费者的广告;隐性的虚假广告;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产生原因:管理体制不健全,广告经营与发布混为一体;媒体对广告的过度依赖;广告管理机构与监管人员无法适应广告业的发展;少数广告人职业道德素养低下;一些不法企业和经营者提供虚假材料。危害: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危害;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理论支撑:哲学、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公信力
媒介公信力价值表现与现实表征
媒介公信力价值表现
道德建构与伦理彰显
新闻职业道德——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在长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规范自己传播行为的各种观念、习惯和信念的总称。
其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有偿新闻: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接受或牟取钱物及其他利益好处,利用各种采编条件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它以企业宣传和个人宣传等为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广告。其原因是媒体在追求经济效益时职能错位;新闻报道权缺乏有效监督的必然后果。危害: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导致部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败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