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201240126116 王康
媒体公信力,顾名思义,就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及其强度的集合体现。
它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
它是媒体品牌的重要构件,是形成媒体影响的高端指标。
它也是媒体赢得竞争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研究表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与公众对媒体的期待有关,这种期待构成了公众与媒体间的信托关系。
而信托关系实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媒体公信力的走向。
当前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闻专业素质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其中,真实报道、平衡不偏袒,属于新闻专业素质类;更正失误、迅速及时,属于新闻技巧类;民众立场、姿态平等、不唱高调属于社会关怀类;有超过80%的被访者认为它们是“比较重要”或“重要的”。
比较而言,在体现媒体公信力的诸因素中,新闻专业素质、新闻技巧类因素固然重要,但依然要让位于以民为本,关怀社会的新闻实践理念。
(二)媒介操守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有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在“控制广告比例”、“杜绝虚假广告”、“杜绝有偿新闻”、“格调高尚”、等方面“比较重要”或“重要”。
(三)读者媒介素养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纸馅包子”事件说明,人们的媒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会快速地使用媒体获取有用信息,更会对一个媒体的长期表现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
正是由于对媒体的长期持续关注,使得许多受众逐渐熟悉了媒体的选题方向、报道技巧,甚至某个媒体的新闻理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媒体印象”,他们不会因为媒体一时的“刻意讨好”而“热烈追捧”,也不会因为某个媒体的“一时糊涂”就“嗤之以鼻”,从此不闻不问。
这种长期以来与民众形成的互信互动实质上就是媒体公信力的集中体现。
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很有代表性,人们既为它的造假而痛心,但北京电视台的《透明度》长期以来是一档关注民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替民众排忧解难,富有鲜明平民色彩的栏目,它和北京电视台的其他栏目一道已经在公众心中形成了品牌,获得了多数人的信赖,因此尽管出现了假新闻,但在道歉后依然获得了公众的认同。
(四)民众立场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的民众立场,平民情怀是形成公信
力最为重要的要素。
那么,什么是民众立场呢?我认为,民众立场是老百姓对于媒体的一种期待,就媒体而言,就是在新闻报道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和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就是要求媒体能够真正为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成为媒体传播的主要内容.
(五)外在形象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外在形象是媒体留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它既包括上述提到的“历史悠久”、“规模大”、“得到好评”这些较为隐性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显性的元素。
从简洁明快的模块式结构,到节奏分明的文字分栏,恰到好处的留白与栏距以及绚丽却不滥用的色彩,都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舒适愉悦的阅读空间。
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版式风格。
报摊上的报纸版面大小,色彩侧重各有不同,使得读者很容易一下找到他们需要的报纸。
但由于竞争的激烈,就都市类报纸而言,在较为稳定的版式风格的基础上,它们还是会选择适时改扩版,以新鲜的“面孔”示人,改版的目的除了加大信息量,也是预防受众审美疲劳,提升关注度与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