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概说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六章,病因。
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分类和病因学的特点;二、掌握六淫和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三、掌握七情、劳逸、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四、掌握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五,熟悉胎传、毒邪的致病特点;六,了解环境因素、外伤、寄生虫的致病特点。
首先我讲概说,只介绍病因学里面几个基本概念,以及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
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医的病因学与同学们将来学习的西医病原学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讲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
(一)病因,讲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又称作病邪。
把病字去掉,又称之为邪气;把气还去掉,用一个单音词来表述,叫邪。
在中医历代文献当中,通过上述的术语来表述病因。
什么叫做病因呢?病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就中医病因学而言,病因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毒邪等等。
我们在病因学讲具体内容的时候还进一步来讲它。
在这里同学们只需要记住什么是病因?注意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这是一。
同学们还需要明确,中医所说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的是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如后面我们讲的疠气,有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
注意中医学病因学所说这个原因,包括了真正的原因,也包括了疾病发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条件。
不能将西医的病原学这个观点,用这个观点来理解中医的病因。
这是学习中医病因学的概念的时候应注意的。
实际上中医确定这个因,后面我们讲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是从因果关系来分析,判定何者为因的?(二)什么叫做病因学说?这个同学们是必须得记住的。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大家注意,我们定义病因学说:其一、研究病因的,就(是)邪气,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
其二、这个特点所导致的临床表现,也就是说,如果说性质和特点算作因的话,那么临床表现就是这个因所导致的果。
将因和果统一起来,确定何者为因?就是从因果相统一的观点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探讨疾病这个原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各自起什么作用?这是同学们记忆病因学说的定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
这个定义也体现了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将因和果统一起来考虑,那么这也进一步地加深同学们对病因定义理解。
我解释病因,它与将来同学们学习的病原微生物学、西医的病原学有本质差别的道理所在。
前面提到中医病因学是从因果的关系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讲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这就是中医学的病因学说的方法论,也是中医的特色、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探求病因这个环节上也体现出来。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同学们先记住叫由果导因,记四个字,叫由果导因。
我们前面定义病因学说这四个字,指出来了因果关系,病因的性质、致病的特点及其临床表现。
我们最后确定是什么因?是根据临床特点来确定的。
根据临床表现看它反映什么?按着哪个病因的特征?最后推及它是什么原因?这个过程,就因果关系、思维过程来看,叫由果导因。
这个由果导因也进一步认证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叫以象定脏;中医对健康也是以象定健康,根据表现的生命现象;对疾病同样是以病理现象定何者为病;病因,也同样是以象为据,确定它为何种原因?具体我们把它分成两个方法处理了,就是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实际我们是从方法论来说的,(就是)一般的规律。
(一)问诊求因。
望闻问切。
问诊,就是详细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患者回答,他自己主诉,在什么环境下他得病?吃了药以后、经过治疗以后,他有些什么反映?那么现在他有哪些地方不舒服?把这些都叫做病理变化的象,通过病史来了解象的变化过程。
通过现在患者主诉,了解他有哪些地方不舒服?这个不舒服,是通过症状、体征表现出来的。
那个症状和体征,就是病理变化之象,就是异常生命过程的象。
我们了解问诊求因,大家看,问什么呢?向患者询问发病,是怎样得的病?受了什么刺激得的病?外界环境如何、机体内在环境如何?受到什么刺激?要问他原因!问治疗经过。
他得病以后有哪些不正常的反应?用什么办法治疗?治疗的结果如何?现在又表现出哪些地方不舒服?即哪些地方与他过去健康相比是异常的,用诊断学的语言就叫做症状和体征。
注意这里问诊,主要是患者自身的感觉,属于症状范畴内的异常现象。
甚至他可以介绍生活行为方式的异常,都属于症状范畴。
主要(是)自我感觉,不是医生观察来的,就是通过自我感觉发病的条件和原因、治疗经过,以(及)现在患者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通过自我感觉的症状表现出哪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根据这些生命现象,我们医生来分析。
用什么来进行分析呢?用病因和机体的邪与正的关系来分析。
来分析他为什么会发病呢?医生要根据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那就是邪正交争。
患者已经发病,并且经过了治疗过程,至今还没有好,仍然表现出某些异常的生命过程,那就是说,已经发病。
医生的头脑里反映出来的结论是邪正交争的结果,邪胜了正气,才出现上述的异常生命过程、异常生命现象。
在此基础上,你认识到邪气占了上风,邪胜正而发病。
进一步根据他的异常的生命现象,自我感觉那些体征、症状,来按照中医学的理论(病因学理论)来看,到底是哪一种病因?总体我们已经知道了,所以发病,邪气占胜了正气。
哪一种邪气呢?根据什么来判定呢?是在问诊的过程中,了解了患者现在还表现出哪些异常的生命现象?这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是通过症状而表现出来的。
医生就是根据这些症状,按照中医病因学的理论看这一组症状和那一组症状,它所表现的特征具有什么样的属性?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和属性,按照中医病因学的理论、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类?属于哪一种?最后导出这个邪正交争是哪个邪气与正气相争?从而确定出来病因。
这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仍然体现了由果导因。
我们医生的着眼点是这个患病的机体,现在面对着你,你通过询问,他来回答,问诊,他告诉你,在哪些条件下得的病、在什么环境下得的病?得了病以后,会出现哪些不健康的征象?又通过什么治疗,目前还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即表现在异常生命过程,还有哪些指征?医生就是根据他的临床表现,按照中医病因学的原理,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反推回来,他具有什么特征?这个临床表现,体征、症状具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什么属性?根据它的特点和属性往回推,它属于中医病因学的哪一种邪气?哪一类邪气?最后确定是哪一种邪气?是六淫?是七情?还是痰饮?还是瘀血?这个过程就体现了由果导因的过程。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叫问诊求因。
(二)最能代表中医病因学特征的,在方法论上叫做辨证求因,它也是中医推求病因的特点。
辨证求因在中医文献上,也常常叫“审症求因”,就是审察的审,审症求因。
那么审症求因的思维过程是什么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根据中医发病学的原理,邪正交争的结果,导致生理功能的异常,而表现出异常的生命现象,这个异常的生命现象是通过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的。
把症状和体征,用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述它,叫做临床表现。
就是患者找你来看病,他表现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现象,用诊断学的术语叫临床表现。
一个医生,按照四诊,望闻问切诊断的方法来搜集这些临床表现。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确定是什么疾病?这一种疾病在一种特定的时空下,找你来看病的此时此刻,它反映了这个疾病的什么样的本质?最后定义为它,用中医学的证候学语言,是属于什么样的证候?证候,第一要审定它、判定它是阴证?还是阳证?接着就要考虑、判定,这个证从整体上反映来的性质是属寒?还是属热?初步定位这一组病变,这个证候反映的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其中最重要的是判定,是寒?还是热?这是最主要的辨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进行定位的思考,到底是哪一脏、(哪)一腑啊?是某一经、还是某一络呢?比如说,它累及到心,心火盛,表现为热的属性。
心阳气亢盛表现为阳盛则热,体现出那个证候叫心火炽盛证,或者叫心火上炎证,按规定起个名称。
这个证候,它的属性叫火,火是热的属性,表现为病变的性质属热,辨证结果得出来一个心火上炎证。
当你判定是心火盛的时候,这个火字,由辨证的结果得出这个结论,就推出来了,它的病因是火,部位在心,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判定他属热,他有火。
比如表现为心烦、舌尖痛、脉快、小便红、黄。
这些症状同学们现在都不需要记,将来学习病机学、证候学的时候都会进一步来学习。
我们这里举个例子,就是辨证,在考虑寒性和热性的时候,就看症状的属性。
舌尖痛、红。
红属阳性、属热。
小便黄,和白比较,黄、红属热,定之为热。
最后说舌尖,我们前面讲过舌,舌,将来《诊断学》还进一步讲,舌的不同的部位与五脏系统相关,舌尖和心相关。
舌尖这个部位发红,我们判定部位在心,由这个窍可以反应内脏的病变,在心,红属热,我们说心有热。
那么“热之极”,将来学习六淫的时候,火邪,叫“热之极谓之火”,火的热的程度非常严重,把它定义为火。
由此,根据它那个舌尖红、痛、小便黄、乃至脉快,仅就舌尖就可以定它为心火。
为什么表述这一证候的术语,最后规范叫心火上炎证呢?我们在讲五行的时候就讲过,火性炎上,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定义辨证的结论叫心火上炎证。
在确定这个证候的时候,在下结论的过程中,根据他的临床表现,我们确定心是有火,这就叫做辨证求因。
最后通过辨证的结果找出什么因呢?火邪为害。
就火邪作用到机体,具体来说,作用到心,那么人体的正气和邪气交争的结果,火邪战胜了人体的正气。
具体来说,就是从局部来说,这个火邪战胜了心的功能、心的正气,导致疾病发生部位在心,这个过程就叫做辨证求因。
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在病因的作用下已经产生的结果,就是通过临床表现而表现出来。
中医学判定他是哪种病因?不是开一张化验单、做个透视、做个CT来判定的,而是通过这些临床表现,运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它。
更确切地说,利用中医的病因学理论,来分析这些症状和体征,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属性?根据它的特点和属性,推及它属于哪一种原因?这就叫做辨证求因。
换言之,中医学确定疾病的原因,是根据病因作用于机体以后,所产生的病变的结果,根据这些病变的结果,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做到条分缕析。
按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确定它的特征。
看这个特征属于哪一类、哪一种疾病的特征?由特征、性质,就临床表现抽象出来它们的特征和属性,然后按照病因学去推及它,最后确定是如何?它属于哪一种病因?这就体现了中医学病因学的方法论,叫辨证求因、审症求因,即由果导因。
这种方法论取决于中医学的思考方式,强调的是现在疾病的状态,病人所表现的结果,逆向思维,来由果导因。
不是事先确定是什么原因,然后推出它的结果。
这个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截然相反。
这一点也体现出来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病因学的方法论也决定了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思维方式,它也提示同学们在学习中医病因学的时候,必须注意,不仅仅记住致病邪气的性质和特点,还要同时记住每个性质和特点,通过临床表现,判定其具有什么特征?它的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