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第六章 病因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 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
的致病特点。 4. 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 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
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 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 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 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
二. 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病位与病种的特异性
三. 影响疠气发生的因素
1. 气候反常。 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 预防隔离工作不当。 4. 社会因素。
(五)火(热、温)
概念: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火之炎 热(温热)特性的外邪。 火邪的重要性:
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燔灼上炎、发病急 速、传变较快。
(2)热邪易扰心神:热性躁动、心神不宁。 (3)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
气随津脱。 (4)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5)火邪易致疮疡:热盛肉腐。
作)。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下注。
(四)燥邪
概念:与秋季主气燥相似、具有干燥、 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有温燥(初秋)与凉燥(深秋)之分。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 :燥为阳邪、易伤阴津。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 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 (2)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三)湿邪
概念:与长夏主气湿相似、具有水湿 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湿邪的重要性: 为外感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损 伤、滞留脏腑。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 (3)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2) 风性善行而数变:具有来去迅速、变化多端 的特性。如风痹、风疹等。 (3) 风性主动: 风属阳邪,其性动摇不定。如眩 晕、抽搐。 (4) 风为百病之长:其他五邪每多依附于风而侵 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湿,风热等。
(二)寒邪
概念: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发病
气候变化急骤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 2.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 3.地区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 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症候可发生转化。
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 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 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
(六)暑邪
概念: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 暑邪致病季节明显(夏至后至立秋前)。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
心神。 (3)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二 、疠气
一. 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
学说”。
当前病因分类
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2.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3.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 结石 4.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
过、先天因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概述: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
、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疠气等。 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
、先见表证。
一、六淫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
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
正常情况:风、寒、暑、湿、燥、热(火) 六气不致病。
异常情况——六淫
六气发生太过
非其时有其气 人体正气不足
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
概述
病因(致病因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 而引起疾病的原因是病因。
病因范围: 原发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 素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 石。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 形成、性质 、致 病特点及其所致临床表现的理论。
寒邪的重要性:
1 . 寒邪与冬季主气寒相似,致病多见于冬季,但 也
可见于其它季节。
2.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3.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2)寒性凝滞: 寒属阴邪,具有凝结、停 滞的特性(气血运行阻滞、易致疼痛)。 (3)寒性收引: 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拘 急等特点(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拘 挛)。 (4)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二、六淫各自的性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风邪的重要性: 1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 2 风邪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 不居,具外越上浮、轻扬升发的特性。
第二节 内伤病因
概述: 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 依据
1 贯穿整体观念 2 应用类比方法 方法 1 询问病史 2 辨证求因
中医病因学研究史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金匮要略》
)。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
出了“三因学说”。 (《肘后百一方·三因论》)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阐明了“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