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基础知识
现代银行起源于欧洲,那时候,人们将黄金作为货币交给金匠保管,金匠就为存黄金的人开立凭证,存款人以后拿着这张凭证,就可以取出黄金。
金匠发现不会所有人集中来兑付黄金,于是把金库中的黄金借给其他人赚取利息。
很快地,持有“凭证”的客户发现了,需要用钱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取出黄金,只要把“凭证”交给对方就可以了。
这就好比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传统业务——存款、贷款、汇款。
再后来,金匠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开立的凭证,居然具有货币的效力!他们抵抗不了诱惑,就开始开立“假凭证”。
但是神奇的是,只要所有客户不是同一天来取黄金,“假凭证”就等同于“真凭证”。
这就是现代银行中“准备金制度”的起源,也是“货币创造”机制的起源。
当然,假凭证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集中兑付会导致金匠破产。
于是乎,现代中央银行逐步扮演了金匠的角色。
银行将吸收的存款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这笔资金形成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对银行而言叫做“存款准备金”。
银行吸收的存款需要支付给储户利息,如果贷款放不掉,需要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有一部分是必须要按照吸收存款的比例存在央行的,这部分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超出的部分叫做“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在央行利息比较低,存放在同业相对利息要高一点,相对也比较安全,这就被称之为“存放同业”,交易对手行称之为“同业存放”。
其他银行有时候急需钱放贷,主动借出去的被称之为“拆放同业”。
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不可能超过自有资金和吸收存款之和。
偶尔,放贷款的钱不够,就需要向同业或者央行借。
向同业借的钱,称之为“同业拆借”。
向央行借的钱,称之为“再贷款”。
银行凭自身信用打个保票,就好比金匠开到凭证能流通一样,可以起到促进交易
结算的作用,而银行在保票到期前不需要实际支付资金,这就形成了银行担保类表外业务。
我们称保票为“银行承兑汇票”。
客户拿着银票可以像钱一样支付给下家,下家如果等不到银票到期承兑,可以到银行换成钱,这就是“贴现”。
银行也可以拿着贴现票据到另一家银行贴现,这就是“转贴现”,如果另一家银行是央行,我们称之为“再贴现”。
转贴现到期前,如果不赎回,称之为“买断式转(再)贴现”,如果赎回,称之为“回购式转(再)贴现”。
客户有时候需要和国外的客户打交道,国内的银票国外又不认,那就开个“国际信用证”吧,银行拿到了停在港口的提货单,就放款给卖方在国外的开户行,客户给了银行垫付的钱,银行再把提货单给客户。
国外的卖方也可以拿着信用证向本行申请贷款,这就是“贸易融资”。
当然还有“国内信用证”、“保函”这样的担保类表外业务,道理都差不多,就是银行先不垫钱,到期后客户不付自己付。
别人拿着这些“凭证”也放心,于是乎,各种贸易活动顺利开展。
银行需要识别自己的客户,要想在银行贷款,授信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银行授予客户一定的信用,相当于对客户提供了可以贷款的承诺,这好比信用卡未使用额度,意味着只要款还没有贷,在授信有效期内随时都可以贷到款。
这些承诺有的是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有的因为签订了合同,收了承诺费,不触发一些条件不能撤销,这类业务统称为承诺业务。
传统的表内外业务无非也就这些。
想当年,存款贷款的利率是固定的,两者之间的利差还不小,只要贷款放出去大部分能收回来,银行躺着挣钱,而不挣钱的银行肯定是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了,这叫做“不良贷款”。
借款人说钱我是还不了了,只剩下些房子、股票和破铜烂铁了,银行想有总比没有好,这就成了银行的“抵债资产”。
银行说放贷款有风险,现在同业都不差钱,那就买点国库券(国债)吧,中国政府信用可是刚刚的,期限又长,利率又高,这就是最早的投资业务。
后来银行投
资逐步扩大为金融债(政策性银行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企业债,当然还有央行的融资债。
债券利率必定还是有限的,股票和房地产又不能直接投,但不要紧,什么信托、证券、基金、保险和银行的资管计划(或者叫产品)还是可以投的。
而这些资管计划可能又投了其他的资管计划,绕来绕去,最终投资的可能还是房地产,不然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投资收益。
理财被称为银行的资管计划,据说“理财”这个好听的名字因为被银行先用了,非银行机构的资管计划就不好再用这个名字了,倒是很多P2P公司大言不惭的仍喜欢用理财这个名词来吸引投资。
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是一个神奇的产品,股份制银行早年人少,地盘少,相同的利率吸金能力当然不如人多的国有大行和地广的农金机构。
所以发明了一个“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的创新产品,当时储户对这个新产品报着试试的态度,发现收益大多数时候比存款高,很快存款搬家去买理财,于是各行纷纷效仿,开发出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监管部门按照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原则,给理财产品打上了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型3种标签。
客观上讲,如果没有理财产品的热销,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没有这么快。
理财、理财,代客打理财富,本身应属于银行的金融资产服务类项目,只是用客户钱,帮客户投资而已,银行本身不应承担风险,怎么会有保本理财一说。
但那个时候大家都不懂啊,银行和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又不同,本身是个大资金池,又不能给理财资金编个二维码,放在银行都是混着用,银行本身有自营投资(负债端吸收存款、资产端对外投资),谁知道是帮你投资还是自己投资了,有时候就是弄个投资者看不懂的期权,资金实际自己使用。
好在,银行为了能继续发售下一期理财产品,才没做出来“亏了算你的,赚了算我的”的举动,偶尔亏损也是含泪把钱垫上,这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
不过这让老百姓产生了“理财无风险,利息比较高”的错误认识。
理财产品和存贷比指标之间有着理不乱、剪不断的关系,这里不再多表。
随着存贷比取消,保本理财产品理应推出市场,但木已成舟,老百姓认同度高,现在经济又不行,一时半会还真难以完全退出。
那么保本型理财产品就视同银行提供兜底承诺,无论是亏是赚,都要保证本金兑付,既然银行承担风险就应该在表内核算,于是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相当于吸收存款,如果这个产品挂钩了一个金融期权,我们称之为“结构化存款”。
而非保本理财产品客户就要自负盈亏了,那么应该在表外单独为该理财产品建套账,而这个账本身类似一个虚拟的金融机构,资产端有投资,负债端有吸收的资金,我们称之为SPV——特殊(定)目的载体。
当然,保本型理财也可以在表外这么做,但银行提供了保本的承诺,相当于承担了投资的风险,那就要并表处理了,这么弄有点复杂,很多银行还不会并,还是简单一点,保本算存款吧。
前面谈到银行投资各类资管计划,如果碰巧投资了其他银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那么就相当于资产端存放同业了,发行理财产品负债端相当于同业存放了。
但是会计报表上不管保不保本都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那么统计人员就要手工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统计表》了。
银行刚开始的代理类中间业务只是代缴水电费,后来扩展到代理保险中保费的缴纳,又发展为代理销售基金。
混业资管时代的到来,又可以代理销售各种资管产品,代销这些有牌照(一行三会发的许可证)机构发行的产品才可被称之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
至于提供支付、结算、清算、代收、代付、代买、保管箱、资质鉴证这类比较日常的中间业务监管部门也懒的统计。
此外,本来不用刻意去管的委托贷款、委托投资、资产托管、财务顾问可能暗藏猫腻,于是也被纳入表外业务统计范围。
不得不提的是银行卡业务,如果说贷记卡还有个分期付款收取手续费勉强能算中间业务外,借记卡好比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APP这类虚拟载体一样压根算不上中间业务,银行卡本身就是个物理载体,只是对账户资
金进行记载。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特殊类别买卖的金融工具统称。
这种买卖的回报率是根据一些其他金融要素的表现情况衍生出来的。
客户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可以选择远期结售汇或货币互换交易;为了规避利率风险,可以做利率互换;为了规避商品价格的波动,可以买入或卖出商品期权,客户由于不能广泛参与市场交易,往往需要需求银行帮助,银行与客户交易后,会继续寻找合适的交易对手平盘,通过赚取差价,金融衍生品类则成为银行一项重要的表外业务。
更多时候,银行出于避险需求,自有头寸也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
资产支持证券业务(ABS)在中国则是重新开闸不久的新业务,道理其实很简单,银行将一些流动性比较差的信贷资产包装成证券卖掉,快速获得流动资金,以达到改善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但要想获得不同类别的投资者青睐,顺利发售,需要设定收益分配顺序和风险承担顺序(优先级、中间级、逆后级至少2级),还需要采取信用增级、流动性便利和提前摊还等措施。
银行作为发起人出售资产池之后即与其隔离,信用风险通过SPV转移给投资者,实现了洁净转让。
而很多银行沾沾自喜以为弄个抽屉协议,找几家通道机构就完成了资产出表这种行为,很快被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