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青岛产业发展以及青岛胶州和西海岸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方向研究一、青岛的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特点-----青岛要成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科技发展中心。
对于青岛城市的未来定位,在国务院批复的青岛201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以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将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青岛自身的城市特点,量身打造的发展目标。
作者建议青岛要围绕高科技产业为核心,以海洋科技为重点,打造我国东部高科技城市。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青岛地处中日韩经济联系的前沿地带,与日韩隔海相望,距离比天津更近,且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岸线和港口,未来可“变身”国际航运中心,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枢纽型城市,在港口和区位上更具优势。
智能制造近年来,物联网、机器人、三维打印、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
去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今年,青岛将推动30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滚动推进150个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壮大机器人、三维打印、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全国率先提出互联网工业的城市,青岛正加快以“互联网+”引领推动青岛全面转向“智造”的速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
全面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新型产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创新领域发展过去五年,青岛围绕创新规划建设“三个千万平米”工程和“千帆计划”,青岛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
青岛创新有4个支撑系,即“高校系、央企系、中科系、国际系”。
和24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青岛建设研究院或研究生院。
同时,“央企系”在青岛设立相关研究机构。
“中科系”是指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资源,目前在青岛形成“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一城”格局。
“国际系”,从而吸引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向青岛聚集。
这些创新力量,将为青岛未来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海洋科技中国的海洋研究起步于青岛。
上世纪20年代末,青岛建成了水族馆和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观象台还专门设立了海洋科,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
近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的“蓝谷”,吸引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高端海洋科研机构落户。
目前青岛已聚集了中国大陆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40%的涉海两院院士,成就了中国海洋科技名城的美誉。
国家海洋实验室从4年后规划的城市目标来看,青岛目前几个优势都充分运用到了目标体系中,但一些短板也同样不能忽视,譬如次中心城区如何发展符合未来国际城市的需求、大量人才的需求、现代化立体交通的建设,宜居方面,房价、人均收入等等。
这些都是决定青岛未来城市等级定位的关键因素。
城市空间虽然青岛目前已经迈出了“三城联动,拥湾发展”战略的发展步伐,但短时间内仍难解决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短板,市内人口依然集中在五个核心城区,城市的发展自然受到局限,大型工业项目仍处在发展阶段,暂时不会对城市总体发展带来根本的变化。
未来,新的城区规划的实施,开发西海岸新区和红岛经济区对未来大格局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若新区和红岛开发得当,将有跨越式的发展。
交通建设青岛的4F级的胶东国际机场、地铁网加快建设,红岛铁路枢纽站开始基础施工,建成后可1小时通济南3小时到京沪,届时现代化交通网将形成,但目前的青岛还不具备这些,所以这一块的短板暂时会制约城市的等级划分。
人才的缺失虽然青岛近几年加大了在人才培育、引入方面的投资。
但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一定的人才储备。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建设现代化城市对人才的素质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青岛的人才整体能力不够,还难以应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通过青岛市“211计划”(“2”是引进2000名高端人才,基本上是院士、教授级别的;一个“1”是引进1万名紧缺重点人才,基本是博士级别的;再一个“1”是引进100万名支撑人才,基本是本科以上的),未来四年,青岛人才总量将达到165万名。
育才方面,青岛在引进国内外大学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已有引进并运行的10所国内高校以及已签署协议正在推进的9所国内高校。
根据规划,4年后,青岛名校云集,在青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由目前25所增至50所以上,为育才战略实施做好铺垫。
观点:综合实力决定城市定位通过主要优势与劣势的解析,不难看出,青岛市9300亿元的GDP 体量是相对扎实的,但较“一线城市”的标准,还有差距,对标经济总量相近的杭州、成都。
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它们,虽然GDP相差不大,但后两个城市在核心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均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并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产业链条。
虽然青岛的海洋科技领域和制造业优势明显,但城市的级别终究还是要看综合实力的强弱,所以青岛的城市定位从实际的角度上来讲,“二线发达城市”的等级的确适合目前青岛的城市发展现状。
2014-2018年青岛GDP数据图表青岛市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对比1面积、人口深圳总面积1997.47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252.83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城市化率100%。
青岛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总人口929.05万。
2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深圳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同比增长7.6%,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
2018年青岛生产总值实现1.2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5%左右。
3市场主体2018年深圳全年新设立企业29万户、总量增长11.6%;深圳市场主体数为306.1万个,是全国唯一突破300万的城市。
2018年青岛新登记市场主体28.9万户,增长15%;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33.9万户,其中企业49.2万户。
4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2018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6191亿元、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9亿元、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增长11%。
2018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86.9亿美元,增长10%。
5、高校和企业研发2018年深圳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华为公司研发投入为867.5亿元人民币。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增3000家以上、总量超过1.4万家。
2018年青岛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投入307.1亿,和深圳相比差距较大。
2018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7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12家,分别占全省的30%、25%左右。
6人才引进2018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8.5万名、增长8.4%,新增全职院士12名、总量增长41%,新增高层次人才2678名、增长59%。
2018年青岛新增人才21.9万人,其中,新增聘任院士4人,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人才工程人选453人,人才总量达到193万人。
二、胶州的产业发展及其建议胶州市经济数据胶州市2018年生产总值1211.4亿元,增长8.0%。
其中,第三产业554.2亿元,第一产业53.3亿元,第二产业604.0亿元,人均GDP达到135063元。
胶州目前行政区划面积1324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为90.05万人,增长0.8%。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3788万元,增长4.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69575万元,增长7.4%。
全市实现全部税收1087987万元,增长25.2%。
实现出口额337.0亿元,增长10.7%;进口额115.3亿元,增长30.5%。
关于胶州市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想法第一将山东省自由贸易区政策带动空港新城,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和前湾港口保税区联动,带动胶州全面对外开放。
例如,综合保税区招商对象应该吸引丰田和华为等进出口业务较多的龙头高端制作企业,物流企业本身好招商。
对胶州区域内的不同规划,包括2015年临空经济区规划,少海控制性规划。
2015年8月,青岛市政府同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签署协议,确定共同推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建设,2018年4月青岛获得商务部复函在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创建全国首个“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第二充分发挥新机场和董家口港以及济南青岛高铁经过胶州的优势。
胶州的不同经济区规划是有重叠和矛盾的,我们建议对已经完成的各个规划统一进行产业规划分析和空间布局优化,明晰重大产业项目节点空间,而后统一优化总体规划设计,提炼出来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方案。
今后建议重新做好胶州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吸引龙头企业布局胶州,激活民营科技企业活力。
第三优化胶州和青岛北站之间,胶州和西海岸之间的空间布局和土地一级开发和多级开发,腾龙换鸟,集约利用土地,研究飞机和高铁等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和康养)重大项目布局,重大项目可以评估土地入股模式,也可以先租赁后出让,加速产业基金筹建工作,推动胶州产业升级,培养利税大户。
鉴于青岛西海岸已经布局航空产业园,重点发展无人机和轻型航空发动机一级船舶燃气轮机。
依托胶州国际机场,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包括航空维修和飞机租赁等业务,与上海航空产业主动配套。
利用城阳区中车集团四方车辆厂优势,主动发展高铁配套产业。
第四推动现代金融产业在胶州空港保税区的发展,出台保险基金投资胶州康养产业等优惠政策,发挥胶州湾的优势服务大康养和度假旅游产业。
三、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发展重大建议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面积2096平方公里。
其中,现状生态用地约59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40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约650平方公里,未来适宜建设用地约450平方公里,规划期内有序集约开发150-200平方公里。
按照生态间隔、板块发展的思路,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统筹海陆资源,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构建“一心五区”空间开发格局。
发展目标到2015年,已经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海洋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以新区北部城区和董家口港城带动全域发展的城市框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
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0万标箱,港口吞吐量达到5亿吨,人口规模20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