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我国保护湿地的主要现状

简述我国保护湿地的主要现状

简述我国保护湿地的主要现状
一、概念
狭义: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广义: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湿地公约》中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水域。

同时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源不超过6 米的沿岸带水区。

二、我国湿地现状分布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我国湿地分布可以概括为3个点:
1 我国湿地总面积大,种类丰富
据统计中国的湿地面积约为6590 多万公顷(不包括江河、池塘),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据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 万公顷。

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 类天然湿地和9 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

2 我国湿地分布辽阔
我国湿地地理分布主要有八个区域:东北湿地,杭州湾北滨海湿
地,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云贵高原湿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和长江中下游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世界上江河最多的地区,湿地面积在一万平方公里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湿地区,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3 我国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
据初步统计我国湿地的植被约有101 科,中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 多种;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 种;其中植物5000 种,动物3200 种。

中国的内陆湿地高等植物约1548 种,高等动物1500 多种。

中国有淡水鱼类770 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借助湿地系统提供的特殊环境产卵繁殖。

中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洲濒危鸟类57 种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 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 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 种,中国湿地内有9 种[3]。

此外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的鸟类,在中国湿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鸟类唯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

第一,30年来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量为8152.47平方公里。

第二,保护效果较差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三江源湿地区和西南诸河湿地区,保护效果优良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湿地区。

第三,根据保护成效和生态压力的评估结果,列出了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
“优先排行榜”,包括湖南东洞庭湖在内的22个上榜保护区大多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黄河中下游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杭州湾北滨海湿地、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云贵高原湿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湿地。

三、湿地的价值
地对于人类生活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类生活、工业和灌溉农业用水的水源直接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也可向蓄水层(如地下水)补充水源,是最主要的水源存储地。

(2)湿地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调节流量,在汛期可以调蓄洪水,在旱季可以补充水源,如鄱阳湖平均可消减长江湖口河段20%左右的洪峰,在枯季可以向长江补充400~500m3/s的水量。

(3)在沿海地区湿地保持正常的淡水水位和流量,可以防止盐水侵入。

(4)沿海湿地的植被,如红树林,可以防止自然力(海啸、风暴潮等)对海岸的侵蚀和破坏。

(5)湿地具有滞留沉积物、营养物、降解有毒物质的功能。

湿地生长的各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浮游和食腐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有益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与分解、化学合成与分解作用等,可以将进入湿地的污水、污染物中的有害有毒物种降解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同时减少经湿地流向下游水体中的有害物种的数量,达到净化自然水体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6)湿地具有保护生物遗传和多样性的作用,由于湿地集聚了丰富的生物种类,是天然的基因库和种子库。

(7)天然湿地不但为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提供优良的生存场所,而且也为
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为野生水禽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栖息、迁徙、越冬、觅食、繁殖的场所。

(8)湿地是发展水运、休闲和旅游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

如美国每年到湿地观鸟旅游的收入就达几亿美元。

(9)湿地直接为人类提供泥炭、木材、水果、肉类(鱼、虾、蟹、禽等)、芦苇、药材等天然产品源,为人类生活提供食物,为人类生产提供原料。

(10)由于湿地有大面积的水面、植被和湿润土壤,水面、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植物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广泛的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因此在增加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以及降低大气含尘量等气候调节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

四、我国湿地面临的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对耕地和粮食的巨大需求迫使人们对湿地排水造田、围湖造田,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人们无节制地向江湖湿地排放废污水,使湿地生态和服务功能退化,湿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湿地作为公共资源,其产权和边界不清,各地区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都以不同方式向湿地索取资源或效益,缺乏科学的公共资源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2)湿地保护区域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我国湿地总面积约占全世界的13%左右,但是我国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数量,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保护的重点仅限于狭义的湖泊沼泽湿地,没有将与湖密切联系河流水系湿地作为保护的重点。

(3)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五、我国目前保护的措施
1 法律手段
法律是最有力最强制的措施,湿地治理也应做到有法可依,为了防止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湿地立法刻不容缓,通过有关法律程序,如民事、刑事等等来进行湿地保护,加快湿地保护方面立法步伐。

2 行政手段
制定有关行政部门的湿地保护政策,在湿地生态管理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湿地监控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已有的湿地进行长年的追踪测定和调控,并且强制执行湿地保护政策,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 湿地污染要防治、治理统筹兼顾
湿地管理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湿地污染主要来自工农业的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要严格加强对城市排污场所的管理。

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已建的工业基地要强行迁走。

对已经污染的湿地,通过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

严格做到治理和防治统筹兼顾。

4 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开发先进的湿地污染治理技术,做到高效治理,低成本治理。

贯彻执行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
运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来解决湿地结构可持续性、功能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5 宣传教育方面
实施湿地保护教育,普及湿地知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让更多群众参加到湿地保护中来。

六、对我国湿地保护的看法
我国的湿地保护措施虽然很全面,但是一些细小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不然还是会影响到湿地的安全的。

我国湿地破坏主要是在持续大量开垦和不合理开发湿地,使自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水环境恶化,盲目排干湿地、过度取水调水、排污等,导致湿地功能退化甚至丧失。

掠夺性开发利用湿地野生生物资源,引起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加速。

要想彻底的做到湿地不受破坏是男上架难的。

我们只有提高了人们的素质,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湿地对我的的生活我们的栖息地是多么的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湿地的破坏,要开发出新资源来替代湿地里的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做到这步还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做到减少破坏。

从而得到更完善的保护。

并且要更健全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