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分析课程标准

药物分析课程标准

《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3210C1
建议课时数:108
适用专业:药学专业
先修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药物分析技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完整的药品质量观念,具备从事药物检验工作的能力。

它要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技术、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了解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内容和程序;学会药物的检验方法和各类药物检验的应用,具备从事药物制剂产品质量控制的职业能力;了解近代检测技术在药物检验上的应用。

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物检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在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衔接见下图),针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三大就业岗位群(药物制剂生产岗位群、研发人员的助手岗位群、药学服务岗位群)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等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考取相关工种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在药物制剂生产和质量检验的实际工作中涉及的任务,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
职业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药物分析通论、药典概况、药物分析各论、各种制剂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等6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是以现行版药典要求检验的项目为线索来设计的,项目的确定以对药学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和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

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章节的学习都按典型分析方法和技术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和实际操作,综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药学专业课时为108学时,顶岗实习5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驱动,使学生掌握药物检验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物检验工作打好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药物质量检验程序
●熟练操作药物物理常数测定技术
●学会药物的鉴别技术
●学会药物的杂质检查技术
●熟练操作药物的含量测定技术
●熟练操作药物制剂检查技术
●会检验典型药物的质量
●理解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培养
●《药物分析》共608学时
理 论 教 学 学时为60 占55.6% 基 地 实 训 学时为48 占45.4%
校外顶岗实习
(二)教学任务安排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或编写
1.必须依据本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选择或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课程的设计思想。

3.应将本课程教学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通过操作分析仪器,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4.教材应以实际操作为主,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药物检验仪器的校正、操作和保养等能力。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

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6.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理论基础知识融贯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实操。

应根据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选用典型的、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检测仪器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识别检测仪器和分析方法,熟练药物检验的流程和检验仪器的操作、检修及保养。

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工作情景,从工作任务着手,学会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寻找
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使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并为之而努力,完成知识的正迁移,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会”,做中学会学习和工作。

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某个药物的质量检验项目、规范地记录、判断检验结果合格与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仪器的结构和原理。

5.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考核方式
理论: (70%)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测验、课堂提问、课外作业。

期末考试:考试内容突出重点,兼顾全面,题型多样;参照执业药师考试。

实践:(30%)
采用抽签操作考核(80%)+平时实验实训态度、操作、实验报告(20%)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注重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跨校的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共亨,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促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3.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

4.建立本专业开放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综合功能。

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