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美育与素质教育
桂竹帽中心校温志虹
摘要:随着课改和教研的不断进行,如今美术教学有许多已经脱离教学本身的使命,美术素养呈下降趋势。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关注学生的美术素养,纠正教学心态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提高美术素养
课改的脚步不会停止,各种各样的教学理论也会一直更新,我们的教学条件在不断进步,可时间越长,我越觉得现在的许多教学渐渐脱离了本身的使命。
中学美术教学亦是如此,学生也呈现出美术素养下降的现象。
我认为,我们的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是回归本位的时候了。
我从以下几点来浅谈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对美育的认识
美育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世界近代史上才开始的。
一般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观点、意识和情操,进而培养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学校教育中,一般把美育的任务交给音、美艺术课程去承担。
这是美育认识的历史沉淀。
现在人们对美育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美育不再单纯是“艺术教育”,它不仅以艺术手段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情趣和理想,更重要的是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功能相互整,共同承担造就“美”的人————
—有科学的价值观、完美的道德观、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素质、健美的体魄的现代化“新人”的任务。
美育的重点放到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上。
塑造“美”的人,创造“美”的社会,这是美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这种意义上说,美育就是育“美”。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整合为一体,相互浸透。
诸育中融合美育,教育各部门、教学各环节,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一个审美化的问题,都蕴含着美育因素,构建成一种审美文化。
美育将诸育的功能综合成一种事件性的审美教育机制。
美育是深层次的整体性素质教育。
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一词,辞书上的解释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辞海〉〉)。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对“素质”这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人的素质,是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
”素质教育最初只是针对中小学而言,是为纠正“应试教育”片面性而提出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人民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结人的理想素质的培养。
它立足于结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的深层揭示,通过帮助人的本性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最佳完善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多结构多
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而应试教育则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淘汰式的片面知识教育。
不少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中是换个说法,并无新意。
其实不然,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方向一致、基本内涵一致。
但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本素质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代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意义。
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整体的、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它使抽象的全面发展教育具体化,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三、美育与素质教育
无墉置疑,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功能是相通的,美育是在实施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素质教育是美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美育起着浸润激活的作用。
通过创设审美化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利用形象生动的审美化材料,采用艺术的手段,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理想。
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美育起着感化、净化的作用。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美育起着催化、内化的作用。
目前不少学校施行的“成功教育”、“情境教育”、“愉快教育”就是以美育的方法
进行文化教育的好形式,使学生在愉悦心身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潜移默化中将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文化素质及其他素质。
各科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既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又给人以科学知识美的熏陶。
我们的教学能力永远都落后于教学理论,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应渐渐地进行。
如果连课时教学目标都达不到,谈什么教学方式的新颖,谈什么课堂气氛的活跃!我们还是得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改变,拔苗助长来提高教学质量那是不会有结果的。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因“材”施教
一方面,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就是任务之根本。
如果遇到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算是老套的“灌输式”教学也不妨用出来。
简单的说:会下蛋的鸡就是好鸡,能让学生掌握课时目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还因根据教师自身的素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毕竟专家型教师是极少的,大多数教师只能边学边教,当自身具备了一定能力之后方可采用一些先进理论,先进方式去进行教学,切不可追求适应新的方式而忽略学生的需要。
2、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现在许多教学方式力求新颖,而学生却是随着教学环节而活动,可以简单说:学生成了课堂的“走马观花”者。
课前不知道
这课要学会些什么,课时学生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学,课后还不懂学会了什么。
我认为,学生有必要先学会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首先得让学生习惯预习课文,渐渐养成让学生课前能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实在不行就在课前把教学目标写在黑板上。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课时各环节的学习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能学到什么,最后课后让学生习惯总结课内学到了什么。
如果学生能养成这个习惯,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学生自己也能理性地思考怎样去学。
甚至也能帮着教师从中领会更好的教学方式。
3、先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美术学科和语文等学科一样,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如果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连基本的工具性都教不好,怎么让学生去感知美术的人文性。
简单地讲,如果我们自己本身不具备一定的美术表现能力,我们是不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更不会去创作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亦是如此。
所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首要目标。
4、改革教师考核制度
现在考核教师能力的方式不外乎这几种:学生参加比赛获奖情况,教师教学比赛获奖情况,学生成绩达标情况。
美术学科因起特殊性,第三点几乎不具备实际意义。
因此,现在许多教师就把心思放在了前两点上。
这样一来的结果是:教师不断获得各种荣誉,学校不断获得各种荣誉,参加比赛学生不断获得荣誉,而
其他学生却是美术素养不断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如今的教育被“名利主义”所影响。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美术教师怎样才能调到好的学校,调到更高的位置,领更多的钱?答案是:要赚更多的钱就校外办班,来钱快。
这样一来,教师的工作重点就会放在校外。
要调到高位置,好学校就得参赛获奖。
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个别“高才生”,至于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跟教师的“前途”似乎已没多大关系。
所以,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就得改变教师的心态。
要改变教师的心态,首先得改变美术教师考核制度。
把全班学生的美术素养放在考核第一位,让每个美术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才是重中之重。
5、调整教研氛围
前阵子教研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观摩了一些同行的课,发现不少教师在这样的主题背景下,仍是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异样性。
没错。
各类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公开课,而公开课评分的标准除了基本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形式了。
教学目标每位美术教师都懂,所以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表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就拼命表现自己新颖的教学形式。
这个追求是好的,目标也是正确的。
但结果呢,有很多教师的公开课是”绣花枕头烂草包”。
看似气氛活跃的公开课实则连教材基本教学目标都没达到,还谈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这里不是反对教研活动的评分标准,而是想说:教学形式只是教学的过程,它必须服从教学目标,我们要做的是让教学过程去完成教学目标,去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如果我们还没能力去创造新颖的教学过程去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就该实在点,先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的优异性,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目前的实际问题是相当严峻的,如果再持久目前的这种发展势头,未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受到影响。
我们当前的中学美术教学应该回归本位,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和工作重点,这是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更好的铺垫。
这才是课改的真正的方向,这才是新教材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4,7(1).
[2]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3]沈周.新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