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含答案】

2020-2021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含答案】

第一学期统编版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第 I 卷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长期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古代中国人不信宗教,因而没有真正的信仰。

这种观点是武断的,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虽然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但民众却不缺少宗教信仰;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

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建造了如此之多的神庙供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从事着如些复杂多样的宗教祭祀活动。

在祭祀的对象上,中国人按照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把整个统一的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于是,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这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中,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

正如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

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

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

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

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还专门建造了天坛供祭天之用。

在祭祀的性质上,按照神灵的属性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与西方的一神教不同,中国的宗教神灵除了至高无上的“天”之外,其他的神祗都属于有限的特殊神。

如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以及其他的动植物神和行业神,都属于担负特定职能的神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方面的护佑。

但有些地方社神,却被演化和升格为具有多种社会职能的地区守护神。

由于在整个封建社会,祭祀至上神“天”乃为天子的特权,民间不得擅自祭祀,这种神权垄断状况一方面造成了民间信仰实用性的不断强化,致使原始的自然崇拜难以得到扬弃和升华;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多神信仰在民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

各种祭祀活动是信仰的载体,是一定宗教信仰的外在物化形式。

透过它我们看到这种扎根于民众生活、内存于民众精神世界的信仰是如此之深厚,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它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它。

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迅速复兴。

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客观规律,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一个民族的信仰就是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它如同遗传基因一样通过这个民族的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而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

因此,对于信仰特别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来说,我们是无法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将其从人们的精神中加以消灭的,外在的强力只能消灭人的肉体,而无法消灭人的信仰,信仰的存在和改变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固有的逻辑而缓慢演化的过程。

(节选自《中国乡村发现》,作者左亚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不是宗教国度,但古代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知识分子不缺少宗教信仰,甚至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笃信神灵,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明确的宗教归属。

B.祀天祭祖二神崇拜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但祭祖、崇祖是主要载体,正如美国学者 J.L.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

C.中国传统社会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的主体大致涉及政府和民间两方面。

政府主体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民间的基本主体则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D.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中国本土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地位,显示出民间信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首先否定了一个武断的观点,进而提出“中国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B.对于中国的民间信仰的论述,作者主要阐述祭祀的不同内容,同时,文章也有历史角度的纵向分析与中西方横向的比较。

C.文中举出“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等,是为了证明中国民间信仰属于多神信仰,有利于和平共处,消除冲突和战争。

D.最后一段出现的“民族的信仰”“活的灵魂”“遗传基因”等词语,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及其内在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祀天祭祖活动都是宗教祭祀活动,是宗教信仰的体现。

所以说,中国的“民间信仰”就是中国的宗教。

B.祭祖崇祖是中国人各种祭祀活动的核心,它与祀天敬天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是二神崇拜的体现。

C.中国宗教神灵中,“天”是至高无上的,只能由天子祭祀,民间不能擅自祭祀。

可见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仍属于一神教。

D.中国的“民间信仰”作为民族“活的灵魂”,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它有其内在固有的逻辑演化过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与父亲唠嗑许心龙“爹,又有一段时间没跟您唠嗑了。

”暑假后开学第一天,我被任命为镇中学副校长。

上午放学后,我就屁颠屁颠地步出校园找父亲唠嗑。

我笑着说:“爹,我当上副校长啦。

”父亲不语。

我想父亲应该自豪地说“祝贺我儿”。

父亲的自豪是压抑不住的,就像吃馍掉馍渣一样往下掉。

当然,馍渣儿父亲会习惯性地一一接住,可这自豪他断然不会去接,而是让其尽情掉落,让村里人看个清清楚楚透透亮亮。

“爹,您的第一次自豪您还记得吗?”我问道,“应是我 23 岁那年考取师专吧?”我无意中选择了一个“自豪”的话题与父亲唠嗑。

父亲没表态。

我想父亲应该点点头说“是的”。

父亲说话的表情还是甜中带苦。

咋说父亲苦呢?父亲的苦是他不蒸馒头争一口气,拼命让我这只公鸡为他下蛋。

好在铁树开了花,我这只公鸡竟也下了一个滚圆的大蛋。

父亲老实巴交,木讷口拙,交个公粮都能让人偷梁换柱,他的嘎嘣脆响的麦子被调换成土坷垃麦,收到镇粮管所大喇叭的广播批评。

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愚顽地找到村支书说理,颐指气使的村支书笑着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再追还有意思吗?村支书当然没去想父亲想要回什么,父亲执意要的是一个人起码的尊严。

这反倒成了村人永远的笑柄。

“爹,我可是咱村第一个从小鸡窝里飞出来的大凤凰啊!”我继续说。

我知道父亲的苦远远大于他的自豪。

那苦宛如一把大伞完完全全遮住了他。

父亲苦是因为我的脑壳里装的全是纹路粗糙的大块豆腐脑子。

我光高考就考了五次,年年落榜,近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

父亲能不哭吗?那年我第一次高考离分数线差17分,父亲抱有希望地卖了八袋麦子让我复读。

第二年高考离分数线差2分,父亲大有希望地卖了快下崽的老母猪让我继续复读。

第三年高考离分数线差9分,父亲不免失望地摸摸我浓发覆盖的头,说了一句我终生难忘的话:“这脑子一点儿也不少呀!”。

后来父亲戒了烟,供我再复读。

第四年高考离分数线差2分,父亲摇晃着头说:“咋恁巧跟千年一样还是2分?”父亲怀着残存的希望笑了。

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第五次高考后,我走出考场就打工去了。

我知道自己不敢贸然回家了吗,心里怕极了父亲的眼光,那眼光像父亲的身体一样细瘦,但却如鹰眼般锐利。

就是这红军长征一样史诗般的复读,让我考中了!回到村里我听说,父亲得到捷报后一连在村里转悠了几天,逢人便说,无人自语,整个人神经了一般。

父亲压抑了五年之久或者说大半辈子的满腔晦气终于扬眉吐了出来,吐得村里角角落落坑坑洼洼里都是。

紧盯着父亲拱桥似的后背的,是全村人太阳一样灼人的眼光!后来我才悔之莫及地知道父亲愚顽兴奋的胸腔里裹挟的是一颗柔弱的不堪一击的心脏。

“爹,咱终归胜利了不是?”我笑着吁出口气,“连蛮横的村支书都点着头握着您的手不是?”父亲没接腔。

我想父亲应该说“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

这是父亲在我高考落榜时常念叨的一句话。

大家都说我同学多,那是因为我读了七年高中。

这样说,虽不乏挪揄的意味,可同学多了不是坏事呀。

朋友多了路好走,我就沾了同学多的光。

他们给我牵线搭桥找到了一个对象,心灵手巧,貌若天仙,还是响当当的镇干部,父亲自豪得合不拢嘴,露出了两颗发黄的残牙。

父亲曾预言过我的面相是文曲星下凡。

我还真的在杂志上发表过大大小小的文章。

媳妇就是看了我的文章后的作者简介才慕名嫁给我的。

不就媳妇又给父亲生了个胖孙子,孙子自然也是非农业户口,每月供应粮面三公斤。

父亲拿红粮本的手都是光彩夺目的。

父亲自豪得合不拢嘴,嘴里四颗发黄的残牙暴露无遗。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媳妇打来的。

我一抬头,发现太阳偏西南了,我这才想起只顾着给父亲唠嗑了。

午饭还没吃呢。

“爹,我今儿来告诉您的啥,听清楚了吧?”我立起阵阵发酸的双腿,继续说:“爹,抽空再来看您。

”父亲静如泰山。

我弯腰拔起一把青草,紧紧攥在手里。

一低头,我的清泪洒落在了手中的青草上。

那是父亲坟茔上的杂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的苦,在于他“拼命让我这只公鸡为他下蛋”,而“我这只公鸡竟下了一个滚圆的大蛋”,突出了“我”获得成功的来之不易,更表现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艰辛付出。

B.父亲得到“我”高考的捷报后,“一连在村里转悠了几天,逢人便说,无人自语”,以至于“我”以为他得了神经病。

后来才理解了父亲,因此“我”追悔莫及。

C.文中的“‘爹,咱终归胜利了不是?’我笑着吁出口气”,这说明想争一口的气的不只是父亲,还有耳濡目染受其教育的“我”,有其父必有其子。

D.小说的语言朴实生动,使用了很多极富乡土味的方言如“唠嗑”、“嘎嘣脆响的麦子”、“大块豆腐脑子”等,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5.小说以“与父亲唠嗑”为题,写的却是“我”的自言自语和父亲的“沉默”,这样构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作品,谈谈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