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当前中小学校制度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如行政力量在学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单主体育人,学校基本处于“闭门办学”的状态,校长负责制缺少监督机制,学校制度利益立场是学校而不是学生,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亟须解决。
关键词:中小学校;制度建设;问题;思考
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曾说,好的制度会让坏人做好事情,而坏的制度会让好人做坏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制度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目前中小学校制度建设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亟需解决。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行政力量在学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仍起着主导作用
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领导层是制度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其他相关人员,如教师、家长、学生等则很少参与制度的制定。
从学校内部制度产生的流程看,许多制度都是首先由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领导层提出制度构想或草案,再交教代会讨论,大多数的教职工在最后被征求意见时,才知晓有关制度的信息,教职工的意愿只是在最后以征求意见的方式才能得以反映,而且这种征求意见的方式往往也多流于形式。
可见,在整个学校内部制度的产生过程中,行政力量发挥着关键和主导的作用。
由于制度制定者岗位角色单一,难以全面和充分地掌握信息,加之利益决定立场,这就必然造成学校制定的制度容易忽视一部分人的利益,缺乏全面性和合理性,使学校内部制度存在利益分配失衡及不科学和不公平等问题。
如要克服这个弊端,学校制度的建设就要全员参与(全员是指受学校制度影响的相关人员)。
因为学校制度建设并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所以只有实行民主,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全体相关人员的智慧,好的制度和科学完美的机制才能得以形成,利益分配才能更科学和更公正。
重视全员参与学校的制度建设,还有另外三点好处:一是有利于增强全校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推行学校制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可以让全校教职工充分了解学校制度的本质和预期结果,从而建立起对制度变革的认同感;三是全员参与会促使人们产生新观点和新信息,从而增加制度建设的有效性。
二、单主体育人,即学校基本处于“闭门办学”的状态
现代学校制度强调学校组织的开放性,强调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
但在现实中,很多学校的制度仍缺少开放机制,学校基本处于“闭门办学”的状态,即学校主要把学生放在校内教育,实施的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和教育,缺少对教育大环境的整体考虑,人为地把学校与社会分割开来。
在这种情形下,会导致相关人员和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严重缺位。
发展源于智慧,智慧来源于相互学习、交流和共享。
开放性是学校制度的应有内涵。
这里说的开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与社区的相互开放,与相关教育机构和组织的相互开放,国内、国外之间的相互开放。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相互开放,目的是使学校主动回归社会,彻底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由于长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产生的有形与无形的封闭与隔阂,实现资源共享和多向度发展。
三、校长负责制缺少监督机制
所谓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学校工作的全面负责,是一种党组织保证监督与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也是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校长负责制是历史的选择,它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变迁,校长负责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如校长权力过大,现实中他们的实际权力甚至超过了应然权力。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特别是当前许多中小学校实行的是党政领导兼任制,领导体制中失去了必要的制约关系,相互监督、综合决策已成了一句空话,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校长“拍板”,群众智慧难以起作用,从而使校长专权、滥用权力甚至以权谋私的情况时有发生。
要保证校长正确地行使权力,就不能仅仅依靠校长个人自觉的道德约束,要依靠相应的权力监督机制。
因此,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有利于减少制度执行中人为的不认真、不公正的现象出现,保证权力不被滥用。
四、学校制度的利益立场是学校而不是学生
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本身应属于消费者,学校作为服务方,应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但在现实中,很多学校的制度是从学校利益立场考虑制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如某市很多小学要求学生把书、作业本一律包上白色书皮,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学校的书本和作业本整齐划一,特别是上级部门来检查时显得整洁好看。
但是,从学生及家长角度分析,硬性要求白色书皮,既花钱(这些书皮需要刻意买)又费力,而且有些作业本很薄,很快用完还得换新的,就又得重包书皮,以至浪费了很多书皮。
这种重形式的做法本身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更不用说与我们提倡的环保、节约观念相背离了。
希望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能真正落到教育行动上,而不是仅停留在口号上。
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评价的标准也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否则,上述现象难以根除。
五、制度重“管”轻“理”[1]
制度的最大作用应是激励人和促进人的主动发展。
但现实中,我们能从学校制度中感受到更多的是“防范”、“管制”的特征。
如某校规定晚上宿舍熄灯铃响后,学生不许说话,就明显体现出管制的特征。
再如某小学规定教师一律手写教案,从中也可以看出,有防范的目的,即要防止教师抄袭旧教案或直接从网上下载资
料做为教案。
再如关于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校更多关注的是结果性评价,只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效果,以“分数”作为唯一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只要学生考得好就是教师教得好,缺少过程评价以及对所教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只关注尖子学生,嫌弃学困生,使师生情感疏远。
同时,这种评价只是发现和强调教师教学的薄弱点,却不能分析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只告诉了教师错在哪,而不告诉教师该怎么做,这种评价没有体现出制度应有的价值导向,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极为不利。
要使制度重心由轻“理”转向重“理”,学校制度建设可尝试先从改善学校两大基本关系入手:其一是改善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凸显学生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并给其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参与权和发展权。
如李希贵校长回忆其刚当教学副校长时做的小小的制度改进,他“把熄灯铃响后不许说话”,改为“五分钟古诗词名句回忆”,就体现了学校试图淡化制度管制特征的新思路[2]。
其二是改善管理者和教师的关系。
为此,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做两个转变:一是学校管理者要做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树立管理是服务、管理是促使其改进的观念,重视为教师创设一个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机制和发展通道。
二是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权,实现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的有机结合。
学校作为一个民主的、学术化的组织,教学和科研领域的问题不能完全用行政决策和行政命令来处理,而需由教学人员自主决定和实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其科学性和专业性。
同时,教师也正是通过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才能在这个组织中更好实现自主发展。
六、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是重效率和秩序控制,轻道德教育
任何一种学校制度都有特定的道德关系或交往类型与之相一致。
这种道德关系或交往类型能清晰地显现出制度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美国著名法学家朗·富勒曾指出:“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所以,真正的学校制度也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当前的学校制度,主要关注的是效率和秩序的控制,对于制度本身是否充分彰显了其道德价值以及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则重视不够。
以《小学生一日常规》为例,有的学校规定:“不得随便走进教师办公室和别的教室,不许在办公室前围观吵闹”等等。
什么叫“随便”?什么样的事情进教师办公室可以不算“随便”?所以小学生只能理解为,就是不能有事就找老师。
还有学生课间找其他班级同学玩,为什么不可以?还有的学校规定:“在校吃饭的同学,午餐后要在室内安静休息,不吵闹。
”有的小学生精力旺盛,上午在教室上了半天课,不想在室内休息为什么不可以?教师有支配午间休息时间的自由,为什么学生没有?还有的学校规定:“接受老师正当批评教育时,要面向老师立正站好。
不与老师顶撞、吵闹。
”教师能保证所有的批评都是对的吗?教师就一定全面了解当时的情况吗?为什么学生不能解释和分辩?从这些规定中可以明显看出学校制度重视秩序控制和效率,而忽略了关照学生的完整生活,忽略了满足学生的利益需求,忽略了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
学校制度无形中已经偏离了“善”的轨道,扭曲了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