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教学设计(北京市省级优课)

《18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教学设计(北京市省级优课)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探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分析郑庄公、共叔段兵戈相向的原因
1.齐读课文
2.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写什么内容?
预设:我会主要写战争的场面。

我会主要写战争的具体经过。

但我们看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具体写战争场面、战争经过的是哪一段?
预设:课文第4段。

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略写战争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而前面主要详写的是兄弟两个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揭示引发战争的原因。

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郑伯和共叔段本是血肉至亲,但到最后却挥戈相向,造成这一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出示PPT)
小组讨论: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接下来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注意要扣住文本来说,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学生交流讨论,师走动,倾听参与小组讨论)
好,请同学们停下来。

经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谁来说说?
预设一:
姜氏之过。

这场兄弟间的战争说到底是因为姜氏的私心导致的。

(偏私、偏心)
1.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当时分封的法度。

2.为共叔段做内应,开启城门。

3.姜氏“亟请于武公”,想立共叔段,武公为什么没有答应呢?按照西周时期的宗法继承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按照当时的法度应该立长子寤生的,姜氏也是应该知道的,可是姜氏却请求立共叔段,那么她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违礼干政。

正是因为姜氏的偏私、违礼干政,才引发了郑伯和共叔段的君位之争,所以姜氏是有过的。

除了姜氏,还有谁也有过错呢?谁来谈谈?
预设二:
郑伯之过。

(郑伯有过的理由是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郑伯是个狡猾奸诈虚伪的人,他放纵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

还在
郑伯作为兄长,本应在弟弟走入歧途是予以提醒和帮助,但是他却放纵共叔段,使得共叔段一步一步走入深渊,所以,他的过错是纵弟不教。

哥哥郑伯故意放纵弟弟,以养其骄,最后一举连根拔除。

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

首先来看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这个事情。

郑伯说了三句话。

哪三句,同学们找出来。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从这三句话里,我们来揣摩一下郑伯的心理。

郑伯不给共叔段制这个地方因为很险要。

“岩邑也”,东虢国的国君都是在那里死的,表面上看来是担心弟弟的安危。

但是我们想想,作为一国之君,他实际上考虑的是什么呢?是担心他的弟弟占据这么险要的地方,万一叛乱起来,他控制不了。

当弟弟共叔段请京这个地方时,祭仲都觉得不可以忍受,而郑伯却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可以看出,好像是母亲要这样做,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表现出对母亲的一种顺从和不忤逆。

是不是真的是为了顺从自己的母亲呢?我们看他对母亲称呼什么?姜氏。

同学们想想,从这个称呼里能不能看出什么言外之意。

按道理,我们尊重自己的母亲,会不会直接称呼她为某某氏?我们感受到他母亲这种做法还是有怒气的。

他完全有理由拒绝他们这种违礼的要求,为什么他没拒绝呢?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大臣面前表现自己爱弟孝母的这一面,而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置于不慈不义的境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