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11. 周代的医学分科和医政制度情况?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医生已分为食医(营养医生,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疾医(内科医生,为王室与民众服务)、疡医(外、伤科医生)、兽医(疗兽病、兽疡)四科。
周代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对医疗工作的考核制度:设医师,相当于卫生行政官吏,“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12. 周代婚姻制度倡导“三十曰壮,有室”“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对预防遗传病、先天病有积极意义。
13.《左传》中记载“国人逐瘛狗”,通过驱逐狂犬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是扁鹊。
2.华佗创制了“五禽戏”(养生),发明麻沸散(外科麻醉),托名华佗的医学著作是《中藏经》。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3.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是《五十二病方》。
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现存10000余字,分为52题,283方,用药247种。
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
在临证方面,所论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外科尤为突出。
本书在中药方剂学方面也有相当成就,处方用药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原则。
4.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5.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胎产书》。
6.《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基本内容与成就?《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医学发展基础。
强调整体观念(人与自然,人体自身,人的心身,人与社会);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在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方面也有丰富论述。
7.《难经》编撰年代不确定,但可以肯定其成书于《伤寒杂病论》之前,主要根据是因为张机撰《伤寒杂病论》参考了《难经》。
8.《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成就。
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经络部分:论述奇经八脉;脏腑部分:开命门学说之先河;疾病部分:提出伤寒有五;针灸治疗部分: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9.《神农本草经》的主要成就。
收载药物365种,首创三品分类法,何为三品分类,分类原则是什么;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系统论述药物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及采集加工);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10.《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与主要成就。
张仲景,被誉为“医圣”,该书在后世一分为二,即《伤寒论》、《金匮要略》意义:《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著作,提出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范例,奠定后世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石。
主要成就:确定辨证论治原则,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病因学方面,首次提出三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对方剂学的贡献,伤寒论113方,金匮262方,加起来实际收方269首,被誉为方书之祖,具体体现在记载了大量方剂,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剂型。
《伤寒杂病论》方剂中运用的治疗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和法、补法、消法、清法。
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1. 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为全元起,《素问训解》。
2. 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首创分类统撰法。
3. 《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王冰的《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4. 次注素问:唐代王冰对《素问》进行整理研究,是继全元起《素问训解》后的第二次整理,所以称为《次注素问》。
5. 西晋医家王叔和首开整理编次《伤寒论》之先河,孙思邈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研究《伤寒论》。
6. 王叔和《脉经》,成就:首次整理归纳24部脉象;确立了“寸口诊脉”和脏腑分部定位;记述了危重病人的异常脉象;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7.《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系统论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体征的理论性专著。
书中提出:温病是接触了乖戾之气所致;“漆疮”的发生与体质禀赋有关。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哪些有价值的发明发现?①肠吻合手术②漆过敏症③鉴别天花和麻疹④结扎血管止血8. 葛洪《肘后救卒方》存用药方面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肘后方》最早记载用竹片作为夹板固定治疗骨折。
用狂犬脑浆涂敷治疗狂犬病,见于葛洪《肘后方》。
《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关于营养缺乏所致的“脚气病”9. 《肘后方》中对天花症状所作的描述是世界医学范围内最早的,书中将天花称为“虏疮”,又称“天行斑疮”,是因为根据葛洪的考证,这种疾病最早在战争中的俘虏身上发现,所以称其为“虏疮”。
10. 尸注、鬼注:相当于肺结核一类的疾病,葛洪在《肘后方》中除记述其低热、慢性消耗性症状以外还明确指出了它“乃至灭门”的传染性。
11.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唐代太医署。
唐代最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太医署。
其分科情况如下: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4科,计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
其中医科又细分为5个专科,计有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和角法。
不同专科规定有不同的学制,分别为体疗7年,少小5年,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
医学教育的分科与学制都是比较实际的。
12. 《外台秘要》的作者是王焘,该书具有很强的文献学价值,书中最早记载“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还系统记述了“金针拨障术”以及观察小便诊断黄疸轻重进退的方法。
王焘也被后世誉为中医文献整理大师。
13. 孙思邈被后世称为“药王”,代表作为《千金方》(分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誉为唐代医学百科全书)。
其成就包括: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方法研究《伤寒论》;积极倡导养生;对药物学深入研究;详论医德规范。
14. 唐代《新修本草》是第一部国家药典,收载药物844种,书中图文并茂,还详细记载了用银锡为主体的汞合金作牙齿修复的填充材料。
15. 《本草经集注》由《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部本草学著作合辑而成,作者为南朝陶弘景,被誉为“山中宰相”,开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之端,并创诸病通用药,即按药物功效进行分类。
重视药物的寒热之性,寒药加墨点,热药加红点。
16.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十剂学说。
17. 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的年代、作者及主要成就。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通过对《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整理。
成就①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②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③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④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18.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是《刘涓子鬼遗方》,作者为龚庆宣。
19.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是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0. 我国现存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斅《雷公炮炙论》的成书时间是南北朝时期。
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1 .宋代提倡“同身寸”取穴标准法的是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
2. 宋代出现了最早的国家药局,太医局熟药所。
3. 宋代设置翰林医官院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太医局掌管医学教育。
太医局的考试制度是“三舍升试法”。
4. 校正医书局:于1057年设立,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对医学的发展和医籍传播有重要贡献。
5.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最早的国家药局方。
6. 成无己撰《注解伤寒论》是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7. 宋代医家陈自明的代表作《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利用全兔脑制成催生药物)。
运用全兔脑催产的“神效催生丹”收载于《备产济用方》8. 儿科之圣钱乙的代表作是《小儿药证直诀》。
9. 元代危亦林著有《世医得效方》。
危亦林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
10. 现存最早法医学专著是五代时和凝父子所撰的《疑狱集》。
11. 宋代医家杨子建《十产论》提出的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12. 金元四大家是哪四位医家(四大医学学派)?各自的代表作?理论创见?用药特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六气皆从火化”火热论,“脏腑六气病机说”,用药多主寒凉张从正《儒门事亲》“邪去则正安”攻邪论,使用汗吐下三法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外感内伤均重视调理脾胃功能朱震亨《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滋阴论擅长运用滋阴降火药物。
13. 宋代“针灸铜人”是谁所铸?内容如何?有何意义?P87针灸铜人为北宋翰林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所铸,用于针灸教学。
铜人以成年男子体型为标准,内藏脏器,外壳可拆可装,体表刻有穴位,旁注穴名。
穴位深约1.2分,教学或考试时,体表用蜡封闭,内灌水(或说汞),针刺中穴,针拔水出,否则便进不了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