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人教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轴对称1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人教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轴对称1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设计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内容:
利用轴对称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

内容解析:
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进行研究。

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展开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问题。

【学习目标】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学习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学习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课前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铅笔、橡皮擦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学生,在此前很少涉及最值问题,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

解答“当点A,B在直线l的同侧时,如何在l上找到点C,使AC与BC的和最小”,需要将其转化为“直线l异测的两点,与l上的点的线段和最小”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这样转化、怎样通过轴对称实现转化,一些学生会存在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困难。

在证明“最短”时,需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一点(与所求作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这种思路和方法大部分学生想不到。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首先思考“直线l异测的两点,与l上的点的线段和最小”,为学生搭建桥梁。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
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线段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从中体会如何用所学知识选择最短路径。

首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导学案上的第一个板块——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板块,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然后请学生来公布答案,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自主学习
1、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你会选走哪条路最近?你的理由是什么?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两边之差________第三边。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

4、如图,点A、B关于直线l对称,则PA=_______
二、合作探究
问题1 如图,点A、B分别在直线l 的两侧,如何在直线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最小?
.A
l
.B
问题2将军饮马
有一个将军,凯旋归来。

他的马非常任性,非要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水,然后到军营B 地.将军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最短?
小组成员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能将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答:将A、B两地抽象为两个_____,将河l抽象为一条______,题目要求在直线l上找到一个
点C,使线段_____和线段_____的和最小。

(2)问题2和问题1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要在一条直线上找______点,使它到已知两点的距离之和最________。

不同点:问题1的两点在直线的______侧;
问题2的两点在直线的______侧。

(3)你能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将问题2转化为问题1吗?试一试,怎么做?
(4)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合作探究”板块,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完成以上两个小题。

然后请两个小组的同学来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小组来进行修正。

问题一比较容易,大部分学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二的解决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通过设计问题串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将问题二转化为问题一的目的。

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有一部分同学能够解决问题二。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后,我再展示一个视频总结学生们的成果,让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二的解决思路。

三、例题精讲
例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M是AB的中点,在AC上找一点N,使 MN+NB最小。

例2、如图:点A是∠MON内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取一点B、C,组成三角形,使△ABC周长最小.
“精要讲解”板块,我通过视频讲解例题1,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题2难度进一步加深,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我再黑板上展示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然后通过PPT再次呈现作图的过程,让学生容易突破难点。

四、学以致用
1、如图,直线l为一条水渠,水渠两侧有两个鱼塘A、B,若想挖水渠引水到两个鱼塘,下列哪种作图方式才能使挖的水渠长度最短?()
A、①
B、②
2、如图,直线l为一条水渠,水渠同侧有两个鱼塘A、B,若想挖水渠引水到两个鱼塘,下列哪种作图方式才能使挖的水渠长度最短?()
A、①
B、②
3、如图,在l上求作一点M,使得AM+BM最小.
4、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水,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学习之用”板块主要是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

这个板块还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请学生进行讲解。

这样对于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了自己的阶梯思路,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后进的学生,他可以通过聆听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研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体会轴对称在解决最短路径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