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医院
镇痛药物临床应用规范
(2020版)
为规范我院镇痛药物临床使用和临床用药点评标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及《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定本规范。
一、规范化处方要求
特殊患者指需长期使用麻精药品的门(急)诊癌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
1.应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具处方,详见表1。
2.患者使用镇痛泵时,置泵医师应于镇痛泵上标注药物种类、背景输注量、单次自控给药量等信息。
3.特殊患者应在医疗机构指定部门办理《麻醉药品专用病历》及《麻醉药品取药手册》,应由首诊医师建立《麻醉药品专用病历》,并留存以下资料:
①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和《患者承诺书》原件;
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具的诊断证明原件;
③患者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④患者代办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及委托书
⑤异地患者需提供现暂时居住证明。
4.《麻醉药品专用病历》及《麻醉药品取药手册》需建档编号。
5.特殊患者至少每3个月复诊或随诊一次,《麻醉药品专用病历》、《麻醉药品取药手册》中应有记录。
6.特殊患者连续3个月未开具和使用麻精药品,须重新办理《麻醉药品取药手册》。
7.麻精药品处方必须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
8.医师不得为自己开具麻精药品处方。
9.医师为患者首次开具麻精药品、更换麻精药品品种、调整麻精药品用量时,应进行疼痛评估,并在病历中记录。
10.癌痛患者在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时应进行剂量滴定,包括初始剂量滴定、个体剂量滴定,维持、减量或停用在病历中应有记录。
11.处方注射剂用量不足整支剂量时,医师应在处方用法中注明弃药剂量。
12.各病区、手术室等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如患者剩有余液,应在专用登记表中注明余量处理方式,手术患者同时应在麻醉记录单里记录,双人签字确认。
13.除特殊患者外,麻精药品注射剂型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由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急诊不得为患者开具需院外使用的麻精药品;术后患者使用的镇痛泵不能带出医疗机构,只限院内使用。
14.住院患者出院时,需在出院证中详细记录带药及使用情
15.住院患者开具的麻精药品处方,需由与本医疗机构有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取药,不需要填写代办人信息,只须在”领药人”处签名。
患者身份证号为选填项,不纳入必填项。
16.正文应包含: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表1 单张处方药品限量
二、临床用药选择
1.处方用药与诊断的相符性判断。
2.围术期应按照表2所示选择术后镇痛方案,轻度疼痛不予镇痛泵治疗。
3.哌替啶不用于癌痛的止痛治疗。
4.非癌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用药超过72h时,应请疼痛科会诊或建议于疼痛门诊就诊,之后至少每72h评估一次,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癌痛患者,应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选择阿片类药物(在病程中记录评估结果及给药依据),未开展疼痛评估的科室应请疼痛科(东院)或肿瘤科(西院)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
表2 不同类型手术后预期疼痛强度及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
三、给药途径
1.首选无创给药。
有吞咽困难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禁忌证的,尚可选择经舌下含化或经直肠给药。
对无创给药存在困难者或经口服、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经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
2.对于围术期患者,当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应及时更换为无
创给药途径。
3.慢性非癌痛或癌痛的住院患者需使用静脉、肌肉注射等有创途径给药时,应在病程中记录给药依据,并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为无创给药途径。
四、给药剂量
1.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及对乙酰氨基酚类均不得超过最大剂量。
使用镇痛泵期间,应注意镇痛泵内NSAIDs的添加情况,若术后选择同一种NSAIDs,注意其封顶效应,需酌情减量。
NSAIDs 及对乙酰氨基酚类各药物使用剂量(详见表3)。
2.对于超常量麻醉药品处方,医师注明开具原因和日期,并签字确认。
我院常用麻醉药品日极量如表4所示。
3.治疗爆发痛的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
4.减量原则:如需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应该采用逐渐减量法,一般情况下阿片剂量可按照10%-25%/天剂量减少,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30mg口服吗啡的药量,再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表3 我院常见非阿片类药物日剂量
表4 我院常见阿片类药物日极量
五、给药频次
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3次时,应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六、给药疗程
1.中、重度慢性非癌痛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连续使用时间暂定不超过 8 周。
2.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连续用药不超过5d;氟比洛芬酯连续用药时间不超过5-7d。
七、联合用药
在24h内只能使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小剂量阿司匹林除外)。
八、溶媒选择
九、用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