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美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33

2023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美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33

2023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美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50题)1.【问答题】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

正确答案: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2.【单选题】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

A.毫无瓜葛B.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C.同一个概念D.包含关系正确答案:B3.【单选题】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C.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正确答案:D4.【单选题】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

A.审美形态B.审美范畴C.审美活动D.审美经验正确答案:A5.【单选题】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A.审美距离B.静观体验C.陌生化D.热情投入正确答案:B6.【单选题】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

A.审美趣味相对化B.审美趣味绝对化C.审美趣味个性化D.审美趣味主观化正确答案:A7.【单选题】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A.形式分类形态B.逻辑分类形态C.容分类形态D.抽象存在形态正确答案:B8.【单选题】美感产生于()。

A.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B.动物向人的自然进化过程C.人的本能的升华过程D.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确答案:A9.【单选题】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正确答案:B10.【单选题】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A.审美活动B.审美理想C.审美意象D.审美心理正确答案:A11.【单选题】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正确答案:D12.【单选题】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位置的是()。

A.审美需要B.审美经验C.审美趣味D.审美理想正确答案:D13.【单选题】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

A.自律性B.超越性C.自我性D.开放性正确答案:A14.【单选题】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特征。

A.虚无性B.具体性C.不可捉摸性D.非实体性正确答案:D15.【单选题】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

A.审美需要B.抽象思维C.审美理想D.认识能力正确答案:A16.【单选题】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A.格拉底B.毕达哥拉斯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正确答案:C17.【单选题】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的学科。

A.低级的感性认识B.人的意志C.理性D.意念正确答案:A18.【单选题】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

A.主体的个体特征B.后天的社会因素C.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D.人的生理素质正确答案:B19.【单选题】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

这是()。

A.广义的美育B.狭义的美育C.美育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20.【单选题】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的是()A.歌德B.席勒C.康德D.黑格尔正确答案:D21.【单选题】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

A.统摄性B.广泛性或普适性C.历史性D.现实性正确答案:B22.【单选题】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才能实现。

A.人生境界B.实践C.生存实践D.审美活动正确答案:D23.【问答题】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请以此诗为例,说明审美理解的多义性特点。

正确答案:(1)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

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

这种现象在艺术欣赏中经常出现,以致引起人们的许多争议。

(2)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读来也显得意味深长。

但它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对此人们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的爱情?还是聚少离多、变幻莫测的人生况味?似乎都有其根据,但又都缺乏明确的证据。

24.【单选题】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

A.欧阳修B.苏轼C.梅尧臣D.柳宗元正确答案:C25.【单选题】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

A.加达默尔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贝尔正确答案:B26.【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

A.自律性B.个性化C.开放性D.形式符号性正确答案:D27.【单选题】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和客体层这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A.英伽登B.盖格尔C.汉斯立克D.克罗齐正确答案:A28.【单选题】审美经验是一种()。

A.感性体验B.感官体验C.认识D.感官快感正确答案:A29.【单选题】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A.理念论B.先验主体论C.绝对精神论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答案:D30.【单选题】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

A.泰勒B.弗雷泽C.卡毕歇尔D.普列汉诺夫正确答案:B31.【单选题】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

A.自由B.实践C.劳动D.阅读正确答案:A32.【单选题】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

A.完全正确的B.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最主要的特征C.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D.完全错误的正确答案:C3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C.哈奇生D.席勒正确答案:D34.【问答题】简论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正确答案: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

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

艺术活动的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

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

这个过程又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一、意象的孕育。

意象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艺术意象的产生也并非无缘无故的突现,物物相感而生发的原则体现于艺术意象的产生: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1、意象的孕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2、意象孕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功利认识、判断的形式。

它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

3、意象无论有无原型,从根本上说,都是主、客体的交融、契合,主体心理进入了审美自由状态时意象才能得到最好的孕育。

二、意象的生成。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

这里,生产具有双重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之义,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

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35.【单选题】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

A.柏拉图B.黑格尔C.康德D.席勒正确答案:B36.【问答题】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正确答案:(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首先,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艺术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

这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二个重要区别。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其他非艺术的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37.【单选题】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

A.同时的B.在后的C.在前的D.无所谓先后正确答案:C38.【单选题】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

A.是正确的,意象与审美形态毫无关系B.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C.是错误的,意象就是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D.是错误的,意象具有广泛性正确答案:B39.【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意念B.实践C.精神D.物质正确答案:B40.【问答题】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1)优美是理性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白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的人生存在至境。

(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3)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它们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

(4)对于崇高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虽然有些美学家并不承认崇高是一种审美形态,但许多美学理论还是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

这些理论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

(5)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从审美形态的基本涵出发,优美与崇高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的两种存在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