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1.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2.风热外感,温病初起;3.热淋涩痛
煎服,6~15g
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药名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穿心莲
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燥湿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
浮萍
辛,寒;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
利尿消肿
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
3. 风疹瘙痒;4.水肿尿少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
1.温病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喘证;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煎服,5~10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痈肿疔疮;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
4.咽喉肿痛,小儿热疮,痱子;
煎服,6~15g;
&连翘
木樨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无论风寒风热,均易配伍选用
&防风
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1.外感表证;
2.风疹瘙痒;
3.风湿痹痛;4.破伤风
煎服,4.5~9g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羌活
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孕妇慎用
&桑叶
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苦、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凉血止血
1.外感风热,温病初期;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肝阳眩晕;4.目赤昏花;5.血热妄行
5~9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蜜制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菊花
为菊科植物菊花的干燥花序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外感风热,温病初期;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3.目赤昏花;4疮痈肿毒
5~9g,煎服或入丸散
疏散风热用黄菊花,清热明目用白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
&蔓荆子
马鞭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
辛、哭,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祛风止痛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4.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内服1.5~3g;难溶于水,一般入丸散剂
胃寒者慎用
&贯众
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
1.风热感冒,温毒发斑;
2.血热出血;
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生用,升举阳气用炙升麻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葛根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透疹
1.表证发热,相背强痛2.麻疹不透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5.降血压
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易生用;止泻宜煨用
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夏枯草
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辛、苦,寒;归肝、胆经
清热泻火,散结消肿明目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3.乳痈肿毒;4.热毒疮疡

&决明子
豆科植物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甘、苦、咸 微寒;归肝、大肠经
中药表格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药名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麻黄
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煎服,2~9g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慎用
&桂枝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3.湿热泻痢,热淋,湿疹瘙痒;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大青叶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片
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煎服,9~10g,鲜品30~60g;
脾胃虚寒者忌用
&板蓝根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
凉血利咽
1.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气郁滞,胸闷胁痛
3~6g;不易久煎
体虚自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
宣肺祛痰,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生石膏煎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
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1.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
3. 骨蒸潮热;4. 内热消渴;5.肠燥便秘
煎服,6~12g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的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
&芦根
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5. 疮疡肿毒
煎服,3~9g
阴虚血热者忌用
&细辛
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1.风寒感冒;
2 少阴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鼻渊;4.肺寒咳喘
1~3g,散剂每次服0.5~1g
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忌用;用量不宜过大;反藜芦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喑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易久煎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密蒙花
甘微寒归肝胆经
清热泻火,养肝明目 退翳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药名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2.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煎服,9~15g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青黛
爵床科植物马蓝、廖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咸,寒;归肝、肺经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
定惊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3.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黄芩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湿温暑瘟,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3.血热吐衄;
4.痈肿疮毒;5.胎动不安
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炙用,止血炒炭用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1.热病烦渴;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脾胃虚寒者忌服
&天花粉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1.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4.疮疡肿毒
6~12g,炒用使苦寒及滑肠之性稍减
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忌用
&蝉蜕
为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透疹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2.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目赤翳障;
4..急、慢惊风;5.小儿夜哭
3~10g,煎服或作丸散;一般用量易小,止痉则大量
煎服,10~15g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淡竹叶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栀子
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1.热病心烦;2.湿热黄疸;
3. 血淋涩痛;4.血热吐衄;
5. 目赤肿痛;6.火毒疮疡
药名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藁本
辛,温;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风寒感冒,太阳头痛;
2.风寒湿痹
&苍耳子
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