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补充知识导言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分类:1.从研究对象上,语言学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2.从研究的侧重面上,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3.根据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学可分为:(1)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2)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3)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索绪尔当时主要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
研究的回顾:●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五个阶段●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社会语言学三个里程碑(吕叔湘)语文学1.语文学(Philology)●语言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那时语言研究主要围绕古代文献的研究展开,处于从属的地位,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都不同于后来的语言学,被认为属于前语言学阶段,一般称之为语文学。
●语文学不同于语言学:语文学主要以古代文献,即古代的书面语作为研究对象;语文学的任务是给经典作注解,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
2.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罗马、中国●古印度:巴尼尼《梵语语法》。
●古希腊-罗马: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希腊语法》。
瓦罗《论拉丁语》、多纳图斯《语法术》。
●古代中国:“小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的统称,由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组成。
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训诂学解释字义。
小学是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的,是经学的附庸。
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切韵》等。
历史比较语言学1.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建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是欧洲传统语言学的终结,语言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语言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语言,同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用来研究和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而使语言学摆脱了过去的附庸地位。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涉及多种语言,为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代表人物●[英]威廉?琼斯:大胆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
●[德]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
●[丹麦]拉斯克、[德]格里姆、[德]葆朴、[俄]沃斯托可夫:都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德]洪堡特:被公认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
最先把人类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
●[德]施莱歇尔:提出语言的“谱系分类”。
结构主义语言学1.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学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开始的,是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标志的。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A course of general linguistics)。
书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语言结构的理论原则,主要包括: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区分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2.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内部的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功能派):以马泰休斯、特鲁别茨柯依、雅柯布逊为代表。
●哥本哈根学派(符号派):以布龙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
●美国学派(描写派):影响最大,以博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为代表。
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提出了“直接成分分析法”。
形式语言学●1957年乔姆斯基(N. Chomsky)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乔氏认为,语言描写和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分类,而在于建立一种理论,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
乔氏的目标是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
由于乔氏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形式语言学”。
语言的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如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身势等,但和语言相比,它们的重要性差得多。
2.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的时空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与语言相比。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
文字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语言在文字产生以前早已存在。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后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3.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使用范围相当狭窄,只是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4.人们在交际时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如表情、动作、语音之外的声音。
它们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不足。
它们一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方才能领会。
5.总之,身势等非语言的交际工具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只能作为语言的辅助手段。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狭义的抽象思维)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二者又形影相随,不可分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思维活动以语言为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都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概念、判断和推理又必须依赖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形成,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
(2)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交流思想。
总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用语言交流思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2.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1)思维是一种精神活动,是观念形态的,不具有物质性;而语言具有物质性,因为语言的全部单位都以声音为外壳。
(2)思维作为人脑的机能,基本职能是反映、认识世界;而语言的基本职能是交际工具。
(3)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4)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惟一的工具,而且语言还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而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和言语1.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索绪尔第一次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
言语(parole/speech)是个人说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有两方面含义:①言语就是说话(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可称为“言语行为”或“言语动作”。
②言语就是所说(所写)的话,是行为动作的结果,可称为“言语作品”。
语言(langue/language)是说话(写作)时所使用的工具,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2.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索绪尔“1+1+1+……=1”的公式是对言语和语言关系的精确概括。
(1)语言和言语的联系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和具体表现。
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
语言对言语起着强制性的规范作用。
(2)语言与言语的区别①语言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相对稳定,是不自由的,有规则的,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
言语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处于运动状态。
②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们要遵照这个系统的规则来使用它,具有社会因素。
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由此产生的言语作品,除了具有社会因素外,还具有个人因素。
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
言语是无限的、具体的。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一、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社会的进步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2.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促进语言发展,决定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语言是符号系统,其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状态。
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1.渐变性语言的发展演变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
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
2.不平衡性(1)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不同,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的发展比较慢。
(2)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同,从而产生了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
语言的分化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1.社会分化有两种基本类型(1)社会的地域分化: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部分。
(2)社会的社群分化: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又叫“社群”)。
2.语言分化有两种基本类型(1)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进一步还可能使一种语言的方言成为不同的亲属语言。
(2)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二、社会方言1.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词汇上,有时也有发音色彩(如北京的“女国音”)或音位分合上的差异。
一般说来,社会方言的差别较小,自由通话不成问题(“黑话”除外)。
2.常见的社会方言(1)行业用语:术语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用语。
(2)阶级用语:法国贵族“沙龙语言”、“闺秀语言”,美国“黑人英语”。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三、地域方言1.地域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词汇也有不少差别,语法的差别较小。
地域方言的差别一般大于社会方言,汉语的大方言之间往往无法自由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