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降血脂功能食品的发展

降血脂功能食品的发展

降血脂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趋向于高糖高脂,从而导致高血脂患者急速增加。

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食品应运而生,并具有广阔市场。

本文就高血脂产生的机制、危害以及食品中降血脂的功能成分进行综述,并对降脂功能食品的开发和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字:降血脂功能食品功能因子引言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转变,高血脂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对高血脂的研究、预防、治疗也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而高血脂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采用药物医疗作用甚小。

而膳食补充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疗法。

开发研究含有降低血脂活性成分的天然食物以及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各种辅助降血脂功能食品原料主要以传统中草药或提取物、普通食品浓缩物及新兴的多肽蛋白类为主。

本文就针对高血脂的产生机制、降脂功能成分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降血脂功能食品研究的发展前景。

1高血脂产生机制及危害[1-3]血脂,指血液中所含脂类的总称。

人体血浆中的脂质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B脂蛋白、磷脂和游离脂酸等。

它们在血液中含量高低受到年龄、性别、饮食成分、脂质代谢功能、遗传因素、精神活动和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处于动态平衡。

肠道吸收的外源性脂类、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脂类及脂肪组织贮存、脂肪动员都需经过血液,故血脂水平可反映全身脂类代谢的状况。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血脂可由动脉内膜渗入动脉壁,再由动脉外膜的淋巴管排出,人体脂质的合成与分解保持动态平衡;由于饮食(高脂、高胆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食品过量等)、疾病(肥胖病、糖尿病等)、激素等因素则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

临床上将胆固醇及其酯高于220~230mg%(正常为110~220mg%) 、甘油三酯高于130~150%mg(正常为20~110mg%)称为高血脂症,实为高脂蛋白症,即LDL(运输Ch)和VLDL(运送内源性TG)浓度过高。

而HDL因可摄取肝外组织Ch,运送至肝脏,由肝脏代谢排除,被称为“胆固醇清道夫”。

高血脂及脂质代谢障碍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指主动脉、中等动脉(如脑、肾、冠状动脉)内膜的脂类、碳水化合物及血液成分沉积坏死形成粥瘤,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钙化和硬化,形成血栓而致管腔闭塞。

由此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此外,高血脂也可加重高血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壁变薄而容易破裂,为此,高血脂也是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2辅助降血脂主要食品原料及其原理2.1大豆蛋白大豆蛋白能与肠内胆固醇类相结合,从而妨碍固醇类的再吸收,并促进肠内胆固醇排出体外。

经研究表明,饮食中大豆蛋白的摄入对血脂水平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大豆蛋白部分或全部取代动物蛋白,可分别降低人体TC和LDL-C水平达23.2mg/d和21.7mg/d[4]。

其辅助降血脂功能可能是因为通过提高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维护体内自由基稳态与平衡,增加LDL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促使NO合成增高,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2.2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营养学家称为“第七营养素”,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

它除了具有辅助降血脂作用外,还具有防治冠心病、预防高血压、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等生理功能。

根据Knopp等人对水溶性膳食纤维(瓜尔豆胶,果胶)和大部分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大豆纤维,豌豆纤维,玉米皮)的36周长期摄入对高胆脂醇过多的调节作用的评估[5],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使LDL-C含量下降12.1%,TC的含量下降8.5%,LDL-C/HDL-C降低9.4%,而对HDL-C、TG水平无任何影响(51周)。

对于膳食纤维辅助降血脂作用的机理,可能是胆酸盐和胆固醇会与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结合在一起,并且与不溶性膳食纤维一道被排出体外,造成胆酸盐重新吸收率下降,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也可能是膳食纤维分散于水中,抑制胆固醇和其它相关活性物质,阻止脂类物质在胃肠道的吸收[6—7]。

2.3山楂山楂为常用中药材,主要含金丝桃苷为主的黄酮类有机酸。

构建小鼠高脂模型,分别给予金丝桃苷50.15mg/kg,酶反应终点法测定血清TC、TG、HDL值,发现有明显降低小鼠血清TC 和升高HDL/TC的作用,其作用与升高HDL百分比值和清除自由基关键酶SOD活性有关,能够抑制高脂血症动物TC、TG、空腹血糖的升高和肝脂质过氧化物的作用(P<0.05),提高SOD活力,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明显降低所有脂质化参数,对高脂血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8]。

2.4植物甾醇植物甾醇(Phytosterol)是植物体内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多种激素、甾族化合物等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

植物甾醇是以环戊烷全氢菲为骨架的一类物质,在结构上与胆固醇相似,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酯化形式、配醣类等形式存在。

作为植物体内的一种天然成分和人类膳食脂质中的一类功能性组分,植物甾醇抑制胆固醇吸收的最主要因素是降低胆固醇在胆盐微胶粒中的溶解度。

通过抑制胆固醇形成胆盐微胶粒、与胆固醇竞争肠道之吸收位置、并入乳糜微粒改变胆固醇在微胶粒的溶解度、影响胞内酯化作用等方式,从而在肠道抑制胆固醇的吸收[9]。

或是通过影响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的活性,促进向体外的排泄机制。

2.5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指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鲜叶的2—5%。

TP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主要由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成。

它在食品、医药、日化、化妆品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10]。

TP的降脂作用,一方面是通过TP中主要成分儿茶素类物质自身的强抗氧化活性控制胆固醇的氧化,使酸败物质形成量减少,抑制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另一方面阻止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从而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及保持脂质在动脉壁的进入和移出的正常动态平衡[11]。

2.6其他降脂物质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类调节脂质代谢功能物质之外,目前已明确还有很多其它的此类功能物质,小麦胚芽油、米糠油、紫苏油、沙棘油、葡萄籽油、深海鱼油、玉米油、燕麦麦麸和燕麦-β-葡聚糖、以及银杏提取物和绞股蓝皂苷分别从提高脂蛋白脂肪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增加HDL含量,从而促进脂质分解代谢, 抑制脂质合成转运及在动脉壁上的沉积;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途径中一个或几个环节;以及分别与胆固醇或其转化物胆酸结合, 从而抑制其在肠内的吸收,促进降解和排泄;通过抗氧化来降血脂四个途径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3降血脂功能食品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辅助降血脂功能因子作为天然的功能因子,对食品行业或医药行业的开发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目前已鉴定分离出各种类型的功能因子,然而最终走向市场的却有限。

一是由于目前的加工方法不够先进:血脂调节是复杂的体系,涉及多途径、多基因调控,不同降脂途径间有反馈关联,不能靠单一的途径解决问题。

研究各种降脂保健功能因子的协同作用及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多位点多途径开发更有效的降脂保健食品是当今科研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消费者尚未对此类产品形成充分的信心和消费意识。

辅助降脂功能功能食品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得到较全面地应用和发展,具有十足的潜力。

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早日研究出一些功能因子辅助降血脂作用的相关机理。

以将合格高效安全的降脂功能食品推向市场。

参考文献[1] 张勇,尚德静,李庆伟.中药降血脂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27(2).[2] 何洪英,李华钧,杨坚.调节血脂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1(1).[3] 钟耀广.功能性食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74—175.[4] Cesare R. Sirtori1,Ivano Eberini1 and Anna Arnoldi.Hypocholesterolaemic effects of soya proteins: results of recent studies are predictable from the Anderson meta-analysis data[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7,97: 816-822.[5] Robert H.Knopp, H.Robert Superko,Michael Davidson,etal.Long-term blood cholesterol lowering effects of a dietary fiber suppl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Medicine,17(1):18—23.[6] 刘友勋.膳食纤维生理特性及其研究现状[J].科技探索,200(1):115—117.[7] 郑晓燕,章程辉.香蕉中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J].福建热作科技,2008,33(2):39—41.[8] 李贵海,孙敬勇,张希林等.山楂降血脂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2,33(1):50-52.[9] SCHULER I,DUPORTAIL G, GLASSER N,etal.Soybean phosphatidylcholine vesicles containing plant sterols: a fluorescence anisotropy study[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Acta(BBA)-Biomembranes,1990,1028(1): 82-88.[10] 于华忠,龚竹琼,张东山.茶多酚的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4,4:16—19.[11] 屠幼英.茶叶抗癌及降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J].中草药,1991,22(9):419—4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