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雄彝族左脚调的传承

楚雄彝族左脚调的传承

彝族左脚调的传承云南民族大学和庆国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舞是世居土著民族的代表性舞种,是楚雄州民族舞中唯一有清·康熙《定远县志》史料记载的民间舞。

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自己的雏形,并在约一千年多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跳法、唱法和伴奏;由于牟定彝族是世居土著民族与古代西北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及东来的昆明叟部落中哀劳部落长期分化融合后而形成的乌蛮、白蛮,由此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其主要分布在牟定县境内的西北山区。

彝族左脚调的形成牟定的璠猫乡和凤屯乡是彝族左脚舞的主要发源地,这两大彝族支系现存的倮倮颇、俚颇左脚舞与传统的“三跺脚”、“摆八仙”从跳法、音乐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根据清、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的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赶市,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彝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

文中所说的“彝曲”既现在的左脚调,“彝琴”指的是现在牟定彝族龙头四弦琴,“跺左脚”即现在的左脚舞。

我们还可从许多的资料中看出,当时远近的商人、各民族对“三月会”是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

而璠猫乡和凤屯乡不同的跳法、唱法、奏法不仅各具特色,每而且每首曲调都配有相应的步伐及舞蹈(璠猫乡的左脚调许多都配有歌词),又因都是先踮左脚出右脚,因此叫“左脚舞”,也称“左脚调”。

一、左脚调形成与地域文化(一)关于左脚舞和三月会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牟定城南郊东岳庙旁有一个黑龙潭,潭内有条恶龙常常出来兴风作浪,使牟定坝子年年洪水泛滥,灾害不断,彝族小伙啊里和彝族姑娘啊罗决心惩治恶龙,为民除害,众乡亲在他两的带领下,在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将烧红的火炭、石灰投向龙潭,又用石头和土将龙潭填平,他们担心镇不住恶龙,便燃起熊熊烈火,手拉手围起圈边跳、边唱、边跺,一连三天三夜终于将恶龙制服。

从此以后,洪水退去,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为欢庆胜利、纪念勇敢的啊里和啊罗,每年的三月二十八这一天,牟定各族人民便自发的聚集到东岳庙旁的龙潭上,白天进行贸易交易、走亲访友,晚上则燃起熊熊篝火,竭尽所能唱歌舞蹈,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从此“千年跳一脚,百年赶一会”的“三月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二)左脚舞寄托着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牟定彝族自古有以歌舞来表达对自然的神灵的崇拜、敬仰;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向往。

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时候,始终保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以歌舞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创造好的明天,其他都无所谓。

在他们的歌舞中,我们看到其始终在沿垄彝族古老的传统,如崇拜火、崇拜虎和葫芦,崇尚黑,祀龙(水)、祀平安、驱鬼神等,从而形成了整套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形成了集文学、音乐、舞美、舞蹈等既相互支撑又密不可分的歌舞。

从现在较为流行的几百首曲目来看,其表现内容有叙事歌、情歌、颂歌、悲歌、讽刺诙谐、酒歌等,其思想性和时代感都非常强,如解放初期的《赶走日寇把军参》、《小郎参军》;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及新风貌的《共产党恩情说不完》、《推迟五年再结婚》;有歌颂民族团结的《民族文化一支花》、《看你建设四化给带光荣花》;有追求幸福爱情的《高山头上茶花开》;有道德教育的《娃娃领大你得使》;有讽刺诙谐的《哉到哉,不稀奇》等。

总之,涵盖了不同时期各民族艰苦创业、热爱生活、向往和平、团结互助等具有积极教育作用和意义的内容。

第二是在沿袭过去的歌舞音调中,又有许多好歌创作产生,而他的创作紧紧围绕着自然形成的地域文化、政治经济、崇教信仰、风土人情、自然资源,这也是左脚调的形成及相对固定的审美模式:短小、上口、流畅、优美而抒情,这也是左脚调植根于民众中的基础。

如《三月麦子青》:这首歌的原型是《小郎参军》,原是一女子独自在山上摞叶子时,想到相好将去当兵时演唱(彝族演唱)的悲歌:3 35 6.│3 35 6│7 6 3 5│6 -│6 .1 5 6│1 1 5 6│5 3 1 6│查拉若里多衣哋讨为大几,全象莫帮,半象莫帮,哋若照家5 3 6│5 3 6│5 3 1 2│6.-│5 6 5 3│6 ·5│3 5 1 2│ 6. - │波过拉,波过拉,你也多么扎。

作里其阔下,下下你大下,5 2 5 5│6· 5│3 5 3 12│6 .- │3 ·5│3 2 1 6.│6 .2 2 3│地我其可下,下栽你大下,下非你我拉啊内其未6 · 1│6 ·5│3 2 1 6.│2 2 3 3 32│1 6.·║被,下非你我拉,被为你小土国。

经不断地传唱后,由彝语改成了汉语,现已变成快速、活泼轻快的喜歌,完全没有先前半点悲歌的色彩:1=F 2/4 快速7 6 7 6│7 67 6│7 6 3 5│6 -│6 .1 5 6│ 1 61 5 6│5 3 1 6│我家小郎去当兵,去呀去当兵,全象不说,半象不说照一小张5 3 6│5 3 6│5 3 1 2│6 .-│……│3· 5│3 2 1 6.│6 .2 2 3│带回来,带回来,实在挂念着,等到你回来我们就成6 - │6 · 5 │3 2 1 6.│2 23 3 32│ 6 .- ║亲,等到你回来我们做一家。

二、左脚调的改编与创作并驾齐驱牟定有首十分普及的歌叫《三月麦子青》,它是在上面两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提炼、逐渐的加工。

它的旋律采用了旋律反复和变化反复,小调改成了大调、七字改成五字、彝语改成汉语,使这首歌简洁明了、更有意境、更上口,配上那2/4 拍子的节奏,曲调更欢快动听,更增添脚上的韵律感、更有广泛性:1 6 1 5 6│1 - │1 6 1 5 6│5 -│23 5 6│5 3 2│3 1·1│三月麦子青,四月麦子黄,小郎参军要走啰,1 61 5 6│5 3 2│3 1·1│3 1 23│3 12 3│5 1 6 5│5 23│1 -║小郎参军要走咯,妹莫气,妹莫愁,去上两年回来啰。

自从有了三月会后,一天不跳脚杆痒,从而也伴随着民众对左脚舞的喜爱与创作热情。

据统计,在已有的三百多首较完整、规范的左脚调中,首先是将较为古老的(解放前创作的)曲调作了修正:一是将原来的C 和D调改为F调;二是尽量保留原来的曲调和歌词,目的在于保留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如《汤圆煮米酒》、《黑井河边挑盐水》;第三是保留曲调填上新词。

象《桃花梨花开》、《共产党恩情说不完》等歌曲,这一改编使歌曲更符合新时期的新风貌,对左脚舞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促发了老百姓的创作热情。

由于左脚舞至始至终的创作都是贴近民众,反映民风民俗和生产劳动的,特别歌词的方言化、个性化,使民众非常易记,这就降低了演唱中的难度,给舞蹈腾出施展的空间,形成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风格。

三、独特的传承途径璠猫乡位于牟定县城北部,东与新桥、安乐、戌街接壤,南与共和镇相连,西与姚安县前场、适中相邻,北与大姚县龙街隔河相望。

在牟定璠猫乡,不仅是彝族左脚调的发源地,也是彝族“倮倮颇”的主要集聚地,那里百分之百都是彝族,崇尚蓝色。

璠猫乡的“左脚舞”是以唱为主,跳和弹奏则是取辅助作用,所以又称为“咕遮左脚调”。

每首“咕遮调”都有相应的故事、传说,大多以歌颂、追求、向往美好生活为主,如“歌唱丰收年”:1=D 2/4 赵琼仙演唱和庆国记谱整理7 6︱6 65 3 6.︱7 6︱3 35 3 6.︱3 35 6︱6 3 5 6︱5 2 3︱6 -︱月亮出来了,弦子调好罗,罗里罗,罗里罗里罗罗里罗,6 5 6︱6 3 5 6︱5 2 3︱6 - ︱1 2 3︱3 2 1 6.︱6 .5 3︱3 2 1 6.︱罗里罗罗里罗里罗罗里罗,月亮出来了,月亮圆又圆,2 3 2 3︱2 5 3︱3 5 2 1︱6 .- ︱5 6 5 3︱2 5 3︱3 5 2 1︱6 .- ║我们大家一齐唱歌唱丰收年,我们大家一齐唱歌唱丰收年。

还有像“三月会、留客调、桃花梨花开,”等,全是歌舞乐三位一体,且为2/4 拍子,歌声与人声、舞蹈的脚步整齐合一,形成高亢嘹亮、昂扬的浓烈场面和气氛,十分的具有煽动性,使你有种毫无约束、敞开歌喉、纵情跺脚、紧密弹奏冲动。

第二,璠猫乡的“左脚调”词曲结合非常上口,内容有生活情趣,使得人们无形中又增添新的感慨,当然在传唱中内容之多、淘汰之快、旋律之美、影响之大。

而在距县城31公里的左脚舞发源地凤屯乡腊湾村,是牟定彝族“俚颇”支系较密集的集聚地,因崇尚黑色也叫黑彝。

由于自古是一个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为主的贫困村,交通也十分不利,所以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和古老的“玛咕”左脚舞(老人舞)。

“玛咕”左脚舞主要靠各种礼仪庆典活动而得以保留和传承,曲调属少见的商调式,由四个音组成,声其节奏、音域、拍子都十分的简单和好记:21 2︱31 2︱23 21︱31 2︱23 2︱53 2︱32 31︱132︱55 2︱25 2︱55 21︱13 2︱……由于“玛咕”左脚舞是以跳为主,没有人声,全套跳法有二十四跺脚,每一跺又随着数目的增加而动作就越难,但看过、学过“玛咕”左脚舞(老人舞)的人,无不佩服其音乐舞蹈的祥和、美好、过瘾和耐人寻味。

“玛咕”左脚舞(老人舞)伴奏乐器采用三胡,其工艺、色泽上相对简洁,音色纯厚低沉、缠绵而意义深远,远不如它彝族“倮倮颇”伴奏乐器龙头四弦琴选料、制作的精美和鲜艳、发音的清脆嘹亮;再一个,璠猫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彝族集聚地,自古有唱调子的传统习惯调式多样,音域较宽,节奏变化复杂,音程跳动大,通俗易懂而充满活力,十分利于多样情感的表达和发挥;而“玛咕”左脚舞的发源地腊湾是一个交通不便、相对贫困的山村,而“玛咕”左脚舞在调式、音域、节奏等方面都较单一、简单,加之舞步较为复杂,又没人声,在情感的表达上远没有“咕遮”左脚调那样的外在、丰富和豪放,所以“咕遮”左脚调更为人知晓。

但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两种“左脚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出不同的文化底蕴,越来越被大众触目、震惊:是什么让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同时并存和发展?“咕遮”左脚舞的主要特色是在他的舞姿上,它通过不同的跺脚、辗步、踮步、扭腰、合脚、摆跨、提脚、勾腿、前后转身等穿插,使二十四跺似曾相识而又难于学会、应接不暇;它的无声更显得稳重大方、祥和典雅,与“咕遮左脚调”歌声鼎沸、人潮涌动、铿锵有序、欢快活泼、嘹亮高亢,以及多样化的演唱形式形成强烈对比。

同是相距县城三十里的地方,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而表达着各自的文化艺术内涵、审美方式。

这除了得益于当地彝族群众对创造新生活的信念、了观态度,还得益于1979年璠猫乡召开的全县文化工作会议,使得左脚调(舞)的改编、创作起到了推动了;使左脚调中过分强调男女之情、风水宝地和富有宗教色彩的歌词再次得到删减,并填上富有积极意义和当地文化内涵的新词。

相关主题